方劑組成解釋
三一承氣湯中包含大黃,是因其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滯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促進排便。
- 清熱解毒: 大黃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在三一承氣湯中,大黃與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更佳的療效,幫助患者快速緩解便祕,並清除腸道積熱,恢復正常排便功能。
三一承氣湯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三一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而芒硝的寒涼之性,可以清熱解毒,並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之物得以排出,達到通便的效果。
-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竈。三一承氣湯中其他藥物,例如大黃、枳實等,皆具有瀉下之功,芒硝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快、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一承氣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 厚朴味辛性溫,具消積導滯之效,可通利腸胃,使積滯之物順利排出。三一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厚朴可助其消積導滯,使熱邪更容易排出。
- 行氣止痛: 厚朴亦有行氣止痛之功,可緩解因積滯或熱邪引起的腹痛。三一承氣湯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厚朴的加入可緩解便祕引起的腹痛,使患者更快適服。
三一承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散結,消積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導滯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停滯導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枳實能起到疏通氣機,消解積滯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三一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大黃、芒硝等,偏於瀉下通便,枳實的加入可以輔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藥效更強,更快速地達到通便的目的。
三一承氣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三一承氣湯藥性偏寒,以瀉熱為主,甘草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
-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保護脾胃不受藥物刺激,避免因瀉下藥而導致的腸胃不適。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促進大黃瀉下作用。
因此,甘草在三一承氣湯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重要作用,使其藥效更顯著、更安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一承氣湯」
中藥方劑「三一承氣湯」,源自於古籍《傷寒論》,由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五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等功效,主治傷寒、雜病、腹滿實痛、譫語下利、內熱不便,以及中風僵仆、風癇發作、產婦胞衣不下、小兒斑疹黑陷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大黃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芒硝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厚朴
厚朴性溫味辛,歸脾、肺、胃經,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厚朴能降氣緩脹,增排氣排空,緩解脹氣、食慾不振。厚朴能夠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厚朴含有揮發油及厚朴甲醚、乙醚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蟲驅蟲作用。
枳實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能行氣化痰消痞,破氣除滿止痛,清熱化痰、平喘止咳。富含橙皮苷、鉀、鈣、維生素C等,有收斂、止瀉、解毒、利尿之功。此外,枳實還具有消食化積、補氣功效,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與免疫力。
甘草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三一承氣湯」,主要由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五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等功效,主治傷寒、雜病、腹滿實痛、譫語下利、內熱不便,以及中風僵仆、風癇發作、產婦胞衣不下、小兒斑疹黑陷等症狀。三一承氣湯在臨牀應用上,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大黃半兩(去皮),芒消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1兩。攻下火結。
上銼,如麻豆大。
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納消,煎2沸,去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一承氣湯, 出處:《宣明論》卷六。 組成:大黃半兩(去皮),芒消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1兩。 主治:攻下火結。主治:傷寒、雜病裏熱壅盛,大、小、調胃三承氣湯證兼備,腹滿實痛,谵語下利,內熱不便;及中風僵仆,風癇發作;産婦胞衣不下;小兒斑疹黑陷。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煩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甚而爲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癲目疼,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抽搐,氣喘昏塞,并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成疹癖;堅積黃瘦,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暗不語,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衝和正氣,與邪熱并之于裏,則裏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爲寒戦,脈微而絕;或風熱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産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裏熱甚,須可下者。傷寒結胸,雖脈浮而裏勢惡,雖可下者。玉莖中痛。傷寒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調胃承氣湯證谵語下利,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三一承氣湯合而爲一也。及治中風僵仆,風癇發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