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解表透邪: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解表散寒、透邪外出之功效。搭配大黃的瀉下通便作用,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並使外感風寒之邪隨汗液排出體外,達到治療外感發熱、惡寒、頭痛、胸悶等症狀的效果。
- 調和藥性: 淡豆豉具有調和脾胃、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引起腸胃不適或腹痛等副作用。此外,淡豆豉還能增強大黃的解毒作用,提高藥效。
大黃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減輕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與大黃、豆豉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甘草能促進大黃瀉下,並緩解大黃的毒副作用,同時也協同豆豉清熱解毒,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大黃豉湯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寒熱,扶正祛邪: 大黃苦寒瀉下,豉甘溫解表,兩者相配,寒熱並用,能更好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而桂枝辛溫,可助大黃瀉下之勢,同時又能溫通氣血,緩解大黃之寒,避免寒涼傷正。
- 兼顧表裏,通達氣血: 本方以大黃、豉爲主,清瀉裏熱,但疾病多兼表證,桂枝辛溫解表,能疏散風寒,調和營衛,使表裏相通,藥效更佳。桂枝還能活血化瘀,配合大黃豉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
大黃豉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下: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外感熱邪,內蘊濕熱導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有效地清熱瀉下,使熱邪排出體外。
- 解毒消腫:大黃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夠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消散腫脹。在一些由濕熱蘊結引起的瘡瘍腫毒、腹脹等疾病中,大黃的加入可以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因此,大黃豉湯中加入大黃,可以發揮其清熱瀉下、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因濕熱蘊結導致的各種疾病。
大黃豉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對於熱結便祕、腸胃積熱、腹痛腹脹等症狀,芒硝可有效清熱瀉火,通利大便,配合大黃等藥物,增強清熱瀉下的效果。
- 引藥下行:芒硝能引導其他藥物下達腸道,促進藥物發揮療效。在治療熱結便祕時,芒硝可引導大黃等藥物下行至大腸,加強瀉下作用,使腸道通暢,解除便祕。
主治功效
大黃豉湯
大黃豉湯,出自《傷寒論》,由淡豆豉、甘草、桂枝、大黃、芒硝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傷寒剛治癒,過度飲食勞累,導致病情復發。
1. 淡豆豉
淡豆豉性味甘鹹,歸肺、胃經,具有散風熱、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功效。
2.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瀉火、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
3. 桂枝
桂枝性味辛溫,歸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
4. 大黃
大黃性味苦寒,歸大腸、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導滯、活血化瘀的功效。
5. 芒硝
芒硝性味苦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
組成與功效
大黃豉湯由淡豆豉、甘草、桂枝、大黃、芒硝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的功效。
淡豆豉散風熱、清熱解毒,甘草補氣、瀉火,桂枝發汗解表、溫經散寒,大黃清熱瀉火、通便導滯,芒硝清熱利尿、瀉下、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之功。
主治
大黃豉湯主治傷寒剛治癒,過度飲食勞累,導致病情復發。
方中淡豆豉、甘草、桂枝辛溫解表,發汗散寒,大黃清熱瀉火,芒硝瀉下導滯,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傷寒剛治癒後過度飲食勞累引起的病情復發。
用法用量
大黃豉湯一般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注意事項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大黃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芒硝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總結
大黃豉湯由淡豆豉、甘草、桂枝、大黃、芒硝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傷寒剛治癒,過度飲食勞累,導致病情復發。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尿、瀉下消腫、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傷寒剛治癒後過度飲食勞累引起的病情復發。
傳統服藥法
豉5合,甘草2兩(炙),桂心2兩,大黃4兩,芒消半斤。
嚼碎。以水6升,煮得2升,去滓,食前適寒溫飲1升,每日2次。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豉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範汪方》。 組成:豉5合,甘草2兩(炙),桂心2兩,大黃4兩,芒消半斤。 主治:傷寒已癒,食飲多勞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