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山桂心丸
CHANG SHAN GUI X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引華陀方(見《外台》卷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桂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常山性寒,桂枝性溫,甘草性平,三者配伍,甘草可調和常山與桂枝的寒溫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或溫熱,減低藥物對人體的刺激性。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緩和藥性、益氣健脾、解毒生津等功效。加入甘草,可增強常山與桂枝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寒邪客於心經所致的胸痛、心悸等症狀。
常山桂心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1. 驅寒止痛: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的功效。常山桂心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心包,導致心胸疼痛,心悸氣短等症狀。常山的寒性可以驅散寒邪,止痛效果顯著。
2. 溫陽散寒: 桂心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常山桂心丸中加入桂心,可以溫暖心陽,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心胸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常山桂心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 瀉熱解毒、活血化瘀。
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大黃性寒,亦能清熱瀉火,但其苦寒之性可引導常山之寒下行,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大黃能活血化瘀,與桂枝、肉桂等溫經通絡之藥相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增強療效。
常山桂心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助陽回陽: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能溫通經絡,改善肢體冰冷,配合常山、附子等藥物,可溫陽回陽,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陽虛證。
- 調和營衛,解表散寒: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能使氣血運行通暢,配合其他藥物,可解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等疾病。
因此,桂枝的加入,可以增強常山桂心丸的溫陽散寒、解表散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常山桂氣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針對「瘧疾」。瘧疾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屬「瘧病」範疇,多因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裡,或兼夾痰濕、食滯,導致正邪交爭而發作,症狀表現為寒熱往來、發作定時。本方以截瘧為首要目標,透過藥物組合控制瘧疾發作的典型寒戰與高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常山
- 為截瘧要藥,性味苦辛寒,具催吐、劫痰之效,善於驅除潛伏於少陽經的瘧邪。
- 古代認為其能「引吐瘧痰」,透過祛痰截瘧,直接針對瘧疾病機中的「痰濕伏邪」。
桂心
- 性辛甘大熱,能溫通陽氣、散寒止痛,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戰症狀。
- 與常山寒溫並用,既可制約常山的寒性,又能宣導氣血,助邪外透。
大黃
- 苦寒瀉下,能通腑泄熱、攻逐積滯,適用於瘧疾兼見裡實熱或便秘者。
- 此處可能用於清除腸道穢濁,避免痰濕與熱毒內結,間接輔助截瘧。
炙甘草
- 甘平調和,緩和大黃、常山的峻烈之性,兼能補益中氣,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 蜜丸形式亦能護胃,延緩藥物吸收,使藥力持續作用。
三、配伍特點與機理推論
- 寒熱並用:常山、大黃偏寒,桂心性熱,形成「寒熱平調」格局,既能清瘧熱,又可散寒凝,符合瘧疾「寒熱交錯」的病狀特徵。
- 攻補兼施:以大黃、常山攻邪為主,甘草為佐,蜜丸為輔,避免攻伐太過。
- 服法設計:
- 「平旦服」順應陽氣升發之時,助藥力驅邪。
- 「欲發服6丸」於發作前用藥,趁邪氣外透之際截斷病勢。
- 服藥前「先進熱粥」,既護胃氣,又能助藥力溫行。
四、可能的延伸應用
若瘧疾伴隨痰濕內阻(如胸悶嘔惡)、或兼陽明腑實(腹滿便秘),此方的通泄與溫化組合或能進一步疏通氣機。然須辨證明確,非所有瘧型均適用。
此方體現「因勢利導」思想,結合祛邪、調和、截瘧三法,為古代應對瘧疾的典型實戰方劑。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4分,常山4分,大黃4分,桂心4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
平旦服如兔屎,每欲發服6丸,飲下之,欲服藥時,先進少熱粥良。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常山桂心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桂心丸, 出處:《備急》引華陀方(見《外台》卷五)。 組成:甘草(炙)4分,常山4分,大黃4分,桂心4分。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