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膏

三聖膏

SAN SHE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胃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膀胱經 6%
肺經 6%
腎經 6%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膏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之效。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功效。其瀉熱作用強,能清泄腸胃積熱,對於熱結便祕、濕熱泄瀉等症狀有明顯療效。此外,大黃還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情況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因此,在三聖膏中加入大黃,旨在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三聖膏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在於桂枝的辛溫發散之性,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以下作用: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疼痛不適。
  2. 活血通絡: 桂枝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此外,桂枝還能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聖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三聖膏」原載主治「積聚痞塊」,意指體內氣血津液凝滯形成的結塊,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局部腫硬。此類病症多因氣滯、血瘀、痰凝或寒濕凝聚所致,常見於脘腹痞滿、癥瘕積聚等證候。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三聖膏」由兩味藥組成:

  1. 硫黃(生,研)

    • 性味功效:性溫、味酸,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用於壯陽、殺蟲、散寒通便,外用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 治療原理:硫黃溫熱之性可散寒凝,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其毒性與燥濕作用能腐蝕積聚、軟堅散結,對表皮癬瘡或皮下結塊可能具腐蝕穿透之效。
  2. 黃丹(研,即鉛丹)

    • 性味功效:性微寒、味辛,有毒,歸心、肝經。外用可拔毒生肌、收斂殺蟲,古代多用於瘡瘍潰爛或皮膚頑疾。
    • 治療原理:黃丹寒性可制約硫黃溫熱,避免過度刺激;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入皮膚,與硫黃協同腐蝕痞塊表面,促使病灶壞死脫落。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制

  1. 攻毒散結:兩藥皆有毒,合用可增強腐蝕力,直接作用於體表積聚(如皮膚腫塊、癬疥),透過局部刺激使痞塊鬆動或脫落。
  2. 寒溫調節:硫黃溫熱散寒,黃丹微寒清熱,二藥配伍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溫燥或寒滯,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痞塊。
  3. 外用透達:以生絹袋包裹藥粉,沾薑汁塗擦,利用薑汁辛溫行散之性,助藥力滲透肌表,同時緩解硫黃、黃丹的毒性刺激。

四、延伸應用可能

除傳統主治「積聚痞塊」,從外用方劑特性推測,亦可能用於:

  • 皮膚頑疾:如白癜風(方後附用法提「白癜」)、疥瘡、慢性濕疹等,藉硫黃殺蟲、黃丹收斂之力改善病灶。
  • 淺表結節:如脂肪瘤、粉瘤初起未潰者,透過腐蝕作用促使消散。

五、藥性綜合結論

「三聖膏」屬「峻藥緩攻」之外用方,以硫黃、黃丹毒性攻積,佐薑汁行散,適用於體表可見之積聚痞塊。其機理側重「以毒攻毒」,透過局部刺激與腐蝕作用達到消癥散結之效,體現古代對頑疾「外治透達」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硫黃(生,研)0.5兩,黃丹0.5兩(研)。
上件用生絹袋盛,緊縛定。
沾生薑自然汁於白癜上搽之,日夜10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皮膚異色症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膏,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川椒4分,松香4分,黃蠟4分。 主治:臁瘡潰爛。

三聖膏, 出處:《準繩·瘍醫》卷五。 組成:硫黃(生,研)半兩,黃丹半兩(研)。 主治:白癜風。

三聖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黑附子(生)半兩,蔓荊子半兩,柏子仁半兩。 主治:鬢發髭脫落。

三聖膏,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未化石灰半斤(爲末),大黃(爲末)1兩,桂心(爲末)半兩。 主治:積聚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