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亭長散方劑中包含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固腸止瀉,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有良好療效。
- 健脾益氣: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能補益脾胃,增強體質,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具有食療作用。
因此,亭長散方劑中加入糯米,不僅能治療腹瀉,更能健脾益氣,達到雙重功效。
亭長散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瀉下的作用。其能清瀉腸胃積熱,對於因熱毒蘊結腸胃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亭長散中加入大黃,旨在通過其瀉熱通便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通利二便的目的。
亭長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亭長散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痛等症,細辛可溫肺散寒,緩解寒邪對肺部的侵襲,達到止痛的效果。
- 通鼻竅: 細辛還具有通鼻竅的作用。亭長散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能通暢鼻竅,使鼻通氣順暢,改善鼻塞症狀。
亭長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亭長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桂枝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亭長散中常配伍其他藥物,例如羌活、獨活等,共同作用,以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之,桂枝在亭長散中的作用是溫經散寒、調和營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亭長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太平聖惠方》記載的亭長散,由糯米、大黃、細辛、桂枝四味藥物組成,主治「螻蛄瘻」。此方看似藥物功效迥異,實則其治療原理蘊含著古代醫家對疾病的深刻理解,值得細細分析。
「螻蛄瘻」,根據古籍記載,應是一種皮膚病,症狀可能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皮膚感染或膿腫相似,具體病理尚待考證。其病因可能與外邪入侵、蟲毒侵蝕等因素相關。
方劑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糯米: 方中糯米雖非主藥,但其「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不可忽視。 在古代,許多皮膚病的治療都注重整體調理,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能提升患者的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為其他藥物的療效發揮提供良好基礎。 這體現了古代醫家「治病求本」的思想,不只是單純治療局部病竈,更注重整體的平衡。
大黃: 大黃為方中峻下之品,「清熱解毒、瀉下通便」。 若「螻蛄瘻」伴有熱毒壅盛、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則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將體內積聚的熱毒排出,從而緩解局部炎症。 大黃的瀉下作用,也可能有助於排出膿液,促進傷口癒合。
細辛: 細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止痛散寒」的功效。 若「螻蛄瘻」的成因與外邪侵襲相關,細辛可以發汗解表,驅散外邪,減輕局部症狀。其止痛作用,也能緩解病竈處的疼痛。
桂枝: 桂枝與細辛功用相似,同樣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炎症的消退,並減輕疼痛。 桂枝與細辛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發汗解表及溫經通脈的效果。
總而言之,亭長散並非單純依靠某一藥物單獨作用,而是巧妙地結合了補益、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等多種功效,通過整體調理,達到治療「螻蛄瘻」的目的。 方中糯米扶正,大黃清熱解毒,細辛桂枝發汗解表,共同作用於病竈及整體,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這種辨證論治的思想,體現了古代中醫的智慧。 雖然現代醫學對「螻蛄瘻」的定義和治療方法可能不同,但研究古代方劑的組成和治療原理,仍有助於我們理解傳統醫學的理論和實踐。
傳統服藥法
亭長6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色),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桂心1分,鯪鯉甲1兩(炙令黃),楓樹甲蟲糞3指撮。
上為散。
每服1錢,空心溫酒調下,晚食前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亭長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亭長6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色),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細辛半兩,桂心1分,鲮鯉甲1兩(炙令黃),楓樹甲蟲糞3指撮。 主治:螻蛄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