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茯苓乾薑湯

BAI ZHU FU LING QIAN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五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2%
腎經 10%
肝經 8%
膀胱經 7%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膽經 0%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表之功效。該方中,白朮與茯苓、乾薑相配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燥溼化痰,緩解脾虛溼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
  2. 升陽止瀉: 白朮能升舉陽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作用。該方中,白朮與乾薑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升陽散寒、溫中止瀉的功效,尤其適用於寒溼脾虛所致的泄瀉。

綜上所述,白朮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發揮着健脾燥濕、升陽止瀉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功效,有效治療脾虛溼困所致的腹瀉等症狀。

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脾陽運化: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白朮茯苓偏於健脾益氣,但對於脾陽不足、寒濕內阻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單用白朮茯苓效果有限。加入乾薑可溫脾陽,助白朮茯苓化濕健脾,提高藥效。
  2. 佐白朮茯苓,增強藥力:乾薑性溫,可引導白朮茯苓藥力直達脾胃,增強其健脾化濕、止瀉止痛之功。同時,乾薑辛散之性,可防止白朮茯苓過於滋膩,避免濕邪內聚。

總而言之,乾薑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起著溫中散寒、助脾陽運化和佐藥增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的功效。與白朮、乾薑配伍,能共同發揮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溼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水腫等症。
  2. 補氣健脾: 茯苓除了利水滲溼之外,還有補氣健脾的作用。與白朮、乾薑配伍,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脾虛氣弱、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白朮茯苓乾薑湯為一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寒濕之症。其組成包括白朮、茯苓、乾薑等多種草藥,其中還加入了細辛。細辛性味辛溫,歸肺、腎、心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解表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取其溫通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由寒濕引起的各種不適,如肢體酸痛、腹脹腹痛等症狀。此外,細辛還能提升其他藥物的療效,增強整體方劑的溫中散寒能力。與白朮、茯苓、乾薑等藥相配伍,共同發揮溫陽化濕、健脾利水的作用,適合用於脾胃虛寒、水濕內停所導致的病證。總體而言,細辛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針對寒濕病機,更通過其獨特的藥性,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

白朮茯苓乾薑湯是一張溫中化濕、健脾利水的經典方劑。根據古方記載,該方主要由白朮、茯苓、乾薑三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食少便溏等症狀。然而,在某些版本或臨床應用中,會加入桂枝這一成分。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增強溫陽散寒的作用,促進氣血循環,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其功效。對於因脾陽不足而導致的寒濕內停,桂枝能夠提升整體療效。此外,桂枝與乾薑相配,能增強溫中散寒之力,與白朮、茯苓合用則能更好地調理脾胃功能,達到溫陽化濕的目的。總體而言,加入桂枝使得此方更適合治療伴有表證或體內寒濕較重的情況。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白朮茯苓乾薑湯主要用於調理脾胃虛寒的情況。該方劑由白朮、茯苓與乾薑等草藥組成,用以溫中散寒、健脾利濕。然而,在某些版本或變體中加入葛根,其意圖在於增強方劑對脾胃氣虛兼有表證的治療效果。葛根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功效。當脾胃虛弱時,人體易出現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狀,且若伴隨外感風邪,更會加劇不適。因此,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添加葛根,不僅可以提升脾胃運化功能,還能緩解因表證引起的頭痛、項背僵硬等問題。總體而言,加入葛根使得此方劑適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脾胃虛寒同時感受風寒之邪的患者尤為合適。

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朮、茯苓性平和,乾薑性溫,甘草性甘平,可調和各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脾胃造成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和乾薑的辛辣,使藥性更易於被脾胃吸收,並能增強白朮、茯苓健脾利濕之效,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白朮茯苓乾薑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各種症狀。此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包含白朮、茯苓、乾薑以及陳皮等。陳皮在這裡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陳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能行氣健脾、燥濕化痰。在此方中,陳皮不僅能夠增強其他藥物對脾胃的調理作用,還可以幫助改善由於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此外,由於白朮和茯苓均有利水滲濕之效,加入陳皮更能夠協同這些藥材的作用,共同達到健脾利濕的目的。總體而言,陳皮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的應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和對脾胃功能的調節作用,對於整個方劑療效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在「白朮茯苓乾薑湯」中加入烏梅,是利用烏梅酸收斂、止瀉固澀的作用。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能夠增強方劑對脾胃虛弱引起的泄瀉、久痢等症的治療效果,與白朮、茯苓等藥配合,共同發揮健脾益氣、收澀止瀉的功能。

白朮茯苓乾薑湯為溫中化濕之經典方劑,其內含淡豆豉,此藥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擅長宣發脾胃氣機,解表除煩。淡豆豉能助消化,增進食慾,尤其適合脾胃虛寒者。在此方中,白朮、茯苓健脾利濕,乾薑溫中散寒,三藥合用旨在溫化脾胃寒濕。加入淡豆豉,不僅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還可引發輕微汗出,有助於寒濕外達,使濕邪得以從肌表排出,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此外,淡豆豉還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全方溫而不燥,適宜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食少便溏、腹脹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朮茯苓乾薑湯」

白朮茯苓乾薑湯是以白朮、茯苓、乾薑等中藥材組成的方劑,具有補氣、健脾、利濕、止瀉、止嘔、安神等功效,常被中醫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腫、腹瀉、嘔吐、失眠等疾病。

白朮茯苓乾薑湯組成及功效介紹

  1.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濕、止瀉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水腫、食慾不振、腹瀉等。

  2.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心悸失眠等。

  3.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胃止嘔、健脾止瀉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寒、嘔吐、腹痛、腹瀉等。

  4.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通竅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等。

  5. 桂枝:性溫,味辛,歸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祛風除濕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寒、發熱頭痛、四肢痠痛、水腫等。

  6. 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肌、透疹透熱、生津止渴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熱、麻疹不透、熱毒發斑、口渴煩躁等。

  7. 甘草: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中、健脾和胃、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

  8.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化痰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脹滿、痰多咳嗽、氣喘等。

  9. 烏梅:性酸,味澀,歸肝、脾、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舌燥、腹瀉痢疾等。

  10.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熱、利水消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水腫腳氣等。

白朮茯苓乾薑湯主治功效

白朮茯苓乾薑湯具有補氣、健脾、利濕、止瀉、止嘔、安神等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水腫、腹瀉、嘔吐、失眠等疾病。

白朮茯苓乾薑湯注意事項

白朮茯苓乾薑湯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白朮茯苓乾薑湯忌與寒涼、辛辣、油膩的食物同食。 白朮茯苓乾薑湯不適合風寒感冒、體質虛弱者服用。 白朮茯苓乾薑湯不適合孕婦、哺乳期婦女服用。

總結: 「白朮茯苓乾薑湯」是以中藥材白朮、茯苓、乾薑等調製而成,具有補氣、益中、化濕、利水、止瀉、止嘔、安神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虛、腹瀉、嘔吐、失眠等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藥材 należy skonsultować się z lekarzem,以確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初期使用。
  • 本方含有乾薑、細辛等辛溫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烏梅、淡豆豉等酸味之品,胃酸過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食慾不振口乾口渴怕冷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面色灰暗

相同名稱方劑


白朮茯苓乾薑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白朮、乾薑、茯苓、細辛、桂心、乾葛、甘草(炙)、陳皮、烏梅、豆豉各等分。 主治:伏暑中風濕,煩渴引飲,心腹疼躁悶,口乾面垢,灑灑惡寒,淅淅惡風,微汗,饑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