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犀香芎丸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之性,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首先,荊芥具有疏散風寒之效,可驅散體內寒邪,改善鼻塞不通的症狀。其次,荊芥辛溫性味,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頭昏等症狀。因此,荊芥在生犀香芎丸中,發揮瞭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鼻淵的功效。
生犀香芎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辛散寒邪,通鼻竅: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通鼻竅的功效。方中以生犀角、香附等疏風解表,而細辛則助其散寒通竅,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二、配合香附,行氣止痛:細辛與香附同用,可加強行氣止痛的作用。香附善行氣解鬱,細辛則溫通經脈,兩者相輔相成,可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生犀香芎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方中犀角、香附等藥物以解表清熱為主,白芷的加入可協同其疏散風寒,並通暢鼻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
- 輔助止痛,活血化瘀:白芷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止痛。方中芎藭、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與白芷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生犀香芎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解鬱,調和氣血: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的功效。方中犀角、川芎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而香附的加入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療效。
- 疏肝解鬱,健脾和胃:香附具有疏肝解鬱、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犀角、川芎等藥材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香附的加入可以緩解這些副作用,保護脾胃功能,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生犀香芎丸」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清熱解表,開竅醒神: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開竅醒神的功效。犀角、香附、川芎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鎮靜安神之效。薄荷加入其中,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表之力,並可緩解因熱邪上擾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2. 芳香闢穢,增進療效: 薄荷氣味芳香,具有闢穢解毒之效,可輔助犀角、香附等藥材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作用。同時,薄荷的芳香氣味可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入血,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生犀香芎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生犀香芎丸中藥材性味較烈,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犀角、川芎等藥材較寒涼,服用後可能損傷脾胃,甘草可以補益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
生犀香芎丸中添加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犀角主清熱解毒,香附理氣解鬱,川芎則輔助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症狀。
- 配合犀角: 犀角性寒,川芎性溫,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發揮犀角清熱解毒之效,又能避免其寒性過於強烈的弊端,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更適合治療多種熱病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犀香芎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痰上壅」所致諸症,包含:
- 頭面官竅不和:頭昏時痛、鼻出清涕、咽喉不利、語聲不出。
- 肺氣不宣:咳嗽涎喘,因風痰壅滯,肺失清肅。
- 風邪外襲兼內熱:頭目熻赤(頭面烘熱泛紅)、肌肉蠕動或癢如蟲走(風邪走竄肌表之象)。
此證屬風痰挾熱,上擾清竅,外犯肌腠,故需疏風化痰、清熱開竅兼以理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竅爲主
- 荊芥穗(15兩):辛溫,主散頭面風邪,解表利咽。
- 細辛(10兩)、白芷(10兩):辛香走竄,通鼻竅、止頭痛,兼化濕濁。
- 龍腦薄荷葉(5兩):辛涼透散,清利頭目,助荊芥解表。
2. 行氣化痰為輔
- 香附子(20兩,炒):疏肝理氣,解鬱暢絡,助氣行則痰消。
- 芎藭(半兩):血中氣藥,上行頭目,活血兼助祛風。
3. 清熱涼血佐製
- 生犀角(半兩,鎊):苦鹹寒,清心肝之熱,涼血解毒,防風邪化熱內陷。
4. 調和緩急為使
- 炙甘草(5兩):甘緩和中,協調諸藥,兼緩風痰上逆之勢。
配伍特點與治療機制
- 風痰並治:荊芥、薄荷、細辛、白芷祛外風;香附、芎藭理氣活血,氣順則痰消。
- 清透兼施:生犀角清內熱,薄荷輕揚透表,防風邪鬱而化火。
- 標本兼顧:解表通竅治其標(鼻塞、頭痛),理氣化痰顧其本(痰阻氣滯)。
推論延伸
此方雖名「清神志,明耳目」,實以疏風化痰爲本,適用於風痰挾熱上攻之證。頭面症狀突出者(如偏頭痛、鼻竇炎、咽喉炎)可辨證加減,尤宜於體質偏熱或風邪未盡化熱者。
傳統服藥法
生犀半兩(鎊), 荊芥穗15兩,細辛(去土葉)10兩, 白芷10兩, 香附子20兩(炒), 龍腦薄荷葉5兩, 甘草(炙)5兩, 芎藭半兩。
清神志,明耳目。
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散之品較多,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犀香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生犀半兩(鎊),荊芥穗15兩,細辛(去土葉)10兩,白芷10兩,香附子20兩(炒),龍腦薄荷葉5兩,甘草(炙)5兩,芎藭半兩。 主治:清神志,明耳目。主治:風痰上壅,頭昏時痛,鼻出清涕,語聲不出,咽喉不利,咳嗽涎喘,頭目熻赤,肌肉蠕動,癢如蟲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