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川芎湯
SHI GAO CHUAN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6)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心包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川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石膏,旨在清瀉因熱邪內盛所致的各種熱症,如高熱、口渴、神昏、煩躁等。
- 涼血止血:石膏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川芎活血化瘀,但若熱邪傷絡,則易導致出血,而石膏能清熱涼血,與川芎相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涼血,達到平衡的效果。
石膏川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行氣止痛: 川芎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石膏清熱瀉火,並改善因熱邪壅滯導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瘀阻導致的頭面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石膏川芎湯中加入川芎,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石膏川芎湯主治功效分析
石膏川芎湯,顧名思義由石膏與川芎兩味藥材組成,其主治功效明確指向傷寒熱病後,頭痛不止之症。從《醫學綱目》與《傷寒直指》的記載中,可見此方劑並非泛用之頭痛方,而是針對特定病程與病理機轉的頭痛。
治療原理分析
1. 病機歸納:
- 熱病後期餘熱未清: 傷寒熱病後,雖熱邪已退,但可能仍有餘熱內蘊,擾動清陽,導致頭痛持續不癒。這體現於《醫學綱目》中,直接點明此方用於「傷寒熱病後,頭痛不止」的情形。
- 氣血瘀滯: 熱病過程中,或因熱邪耗氣傷陰,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滯。瘀血阻絡,亦可引起頭痛。《傷寒直指》中提到,熱病後頭痛,亦可能伴有其他症狀,雖未直接指出瘀血,但可推斷氣機不暢是重要因素。
2. 藥物作用機制:
- 石膏:
- 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石膏性大寒,主要功能是清泄裡熱,清除體內剩餘的熱邪,消除熱盛所引起的煩躁不安。其生津止渴之功,有助於改善熱邪耗損津液所導致的陰液不足。
- 解毒消炎: 石膏能解熱毒,減輕因熱邪引起的炎性反應,有助於緩解熱病後期的不適。
- 川芎:
- 活血行氣、散瘀止痛: 川芎辛溫走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消除因氣滯血瘀所引起的頭痛。
- 調經止痛: 川芎雖以活血行氣為主,但其止痛之功,亦能緩解頭部經脈氣血不暢引起的疼痛。
3. 綜合作用: 石膏與川芎合用,一寒一溫,一清一動,相輔相成。石膏清解餘熱,祛除病邪,川芎活血行氣,通暢經絡。兩藥協同作用,既能清除病理因素,又能改善氣血運行,共同達到止痛的目的。此方針對熱病後餘熱未清,兼有氣血瘀滯的病機,通過清熱活血的配伍,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4. 鑑別診斷:
- 從古文脈絡可知,此方並非治療所有頭痛。 - 《醫學綱目》提及,若非次頭疼,而是胸中滿,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則應辨為膈上有涎,使用瓜蒂末吐涎為佳。 - 《醫學綱目》亦指出,傷寒汗下後,頭痛起目眩者,應使用獨活湯。 - 《傷寒直指》中則詳細列出不同病因的頭痛,如少陽頭痛用小柴胡加川芎,太陰頭痛用二陳加枳實、芎、辛,少陰頭痛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用吳茱萸湯或小建中湯。這些條目都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說明石膏川芎湯有其特定的應用範圍。
總結
石膏川芎湯,主要針對傷寒熱病後,餘熱未清,兼有氣血瘀滯所導致的頭痛。其治療機理在於通過石膏清解餘熱,川芎活血行氣,共同達到清熱止痛,疏通經絡的目的。此方應用需注意辨證,不可亂用,需根據病因病機,精準用藥,方能獲得療效。
傳統服藥法
石膏1兩,川芎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川芎湯, 出處:《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石膏1兩,川芎1兩。 主治:傷寒熱病後,頭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