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芷桂川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的功效。
川芎味辛、溫,歸肝、脾經,具有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川芎,可以 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 緩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環 的目的。
同時,川芎還能 散寒止痛,對於一些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也有不錯的療效。
芷桂川芎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犯肺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白芷亦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配合川芎、桂枝等藥物,可以增強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效果,並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因此,白芷在芷桂川芎湯中起到疏散風寒、通鼻竅、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等多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芷桂川芎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與川芎、芷草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入足太陽膀胱經,可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頭痛、眩暈、心悸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芷桂川芎湯」主治「頭痛如破,走來走去,無一定之位」,其病因歸結於**「飲酒後當風而卧,風邪乘酒氣之出入而中」**。此描述符合中醫「外感風邪」與「酒濕內蘊」交互為病的機理:
- 風邪特性:風性善行數變,故頭痛位置遊走不定;因風邪上犯巔頂,與酒濕相搏,故痛勢劇烈如破。
- 酒濕內蘊:酒性溫熱助濕,飲後腠理疏鬆,反易招風邪入絡;風濕相搏,阻滯清陽,氣血不通而痛作。
此方針對**「風濕頭痛」**(偏風重濕輕),注重祛風散邪、通絡止痛,兼以溫化濕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劑量解析
川芎(君,一兩):
- 性辛溫,歸肝膽經,為「血中氣藥」,長於上行頭目、祛風止痛。
- 重用一兩(約37.5克,古方劑量),取其辛散力猛,直達巔頂以開鬱滯,鎮風邪所致之劇痛。
白芷(臣,三錢):
- 辛溫芳香,入陽明經,善散頭面風邪,兼能燥濕。
- 輔川芎增強祛風止痛之效,尤針對前額或眉棱骨痛,並化酒濕之濁。
桂枝(佐,三分):
- 辛甘溫,通陽解肌,助衛陽以驅風邪,兼通經絡。
- 輕用三分(約1.1克)防其過溫助火,重在引藥上行、調和營衛。
2. 組方邏輯
- 祛風為主,兼顧濕濁:
川芎、白芷相須為用,辛溫升散以驅頭面風邪;桂枝少量助力,不使風邪稽留。三藥均具辛散之性,契合「風者散之」的治則。 - 劑量配比深意:
川芎量獨重,突顯其「上行頭目、速止風痛」的特性;白芷次之,專攻陽明經氣分風濕;桂枝量最輕,僅作引導之用,避免過發其陽。
3. 治療原理
- 通絡止痛:辛溫藥性通行氣血,風散則絡通,痛自止。
- 標本兼顧:風邪為標(急祛其邪),酒濕為本(輕化其濁),然全方側重治標,適合急性發作期。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專藥治專病」思路,尤適於風邪偏盛、痛勢急劇之頭痛,若兼見濕重(如頭重、嘔惡)或內熱(口乾、面赤),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川芎1兩,白芷3錢,桂枝3分。
止痛。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未愈,頭痛劇烈時使用。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芷桂川芎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川芎1兩,白芷3錢,桂枝3分。 主治:止痛。主治:頭痛如破,走來走去,無一定之位,此飲酒之後,當風而卧,風邪乘酒氣之出入而中。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