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二陳湯
JIA WEI ER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二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為了健脾燥濕。
二陳湯原方以陳皮、半夏、茯苓等藥物為主,善於理氣化痰、健脾燥濕。 而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健脾,並能祛除脾胃濕邪,加之於方中,可增強方劑的燥濕健脾之力,對於脾胃濕阻、痰濕凝聚所致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肢體困重等症,療效更佳。
加味二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陽開竅:二陳湯主治痰濕阻滯,但若患者兼有風寒外襲,則會加重痰濕阻滯,導致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症狀。川芎味辛、性溫,具疏散風寒、通陽開竅之效,可解除風寒之邪,改善頭昏腦脹,有助於二陳湯更好地化痰止咳。
-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痰濕阻滯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循環,使痰濕更容易被化解,進一步提升二陳湯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二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痰流注,脅內作痛」。中醫認為,濕痰為陰邪,其性黏滯,若流注於經絡(如脅肋部位),則阻滯氣機,氣血不暢,引發局部脹痛。脅肋屬少陽、肝經所過,濕痰鬱久可能化熱,形成痰熱互結之證。方名「加味二陳湯」明確指出以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基礎,針對痰濕之本,另增藥物以兼顧熱鬱與經絡不通。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二陳湯核心(燥濕化痰)
-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為治痰要藥,直祛脅肋流注之濕痰。
- 陳皮:理氣行滯,助半夏化痰,兼解脅肋氣機壅滯。
- 茯苓:健脾滲濕,切斷痰濕生成之源。
- 甘草:調和藥性,兼緩急和中。
加味藥物(清熱活血,調和經絡)
- 黃芩、黃連:苦寒清熱,針對濕痰鬱久所化之熱,黃芩偏清上焦,黃連清中焦濕熱,協同燥濕。
- 元參(玄參):滋陰清熱解毒,防燥藥傷陰,兼散結滯,助解痰熱凝結之痛。
- 當歸:養血活血,通絡止痛,改善痰阻血瘀之脅痛。
- 乾葛(葛根):升發陽明之氣,舒筋活絡,助痰濕從表透散。
生薑引經與調和
- 生薑: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溫散水氣,助藥力達表裏,兼和胃降逆。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二陳湯治痰濕之「本」,輔以清熱(芩、連、玄參)、活血(當歸)、通絡(葛根),形成「燥痰、清熱、行氣活血」三層次作用:
- 化痰:直接祛除病理產物。
- 清熱:解決痰濕鬱久之化熱傾向。
- 通絡:改善痰阻氣血引發的疼痛。
兼顧標本,既治痰濕流注之因,亦緩脅痛之症,符合中醫「治病求本,標本兼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 半夏1錢, 當歸1錢, 乾葛1錢, 元參1錢, 黃芩8分, 茯苓8分, 黃連7分, 甘草5分。
上銼,作一服。
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二陳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二陳湯加砂仁1錢,青皮半錢。 主治:聞食氣則嘔。
加味二陳湯,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蒼朮。 主治:諸濕。
加味二陳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組成: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 主治:濕痰流註,脅內作痛。
加味二陳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 主治:導痰健脾。主治:傷食惡食,胸中有物。
加味二陳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半夏5兩,陳皮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砂仁1兩,丁香5錢,生薑3兩。 主治:停痰結氣而嘔。
加味二陳湯,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九。 組成:半夏1錢半,橘紅1錢半,茯苓1錢半,甘草(炙)1錢半,黃連(薑汁炒)1錢半,黃芩(薑汁炒)1錢半。 主治:惡心因痰有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