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荷葉湯

沈氏荷葉湯

SHEN SHI HE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8%
心經 9%
膽經 9%
心包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9%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沈氏荷葉湯中使用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透疹散邪:升麻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散邪的功效,可有效治療暑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症狀。
  2. 升舉陽氣,散寒止痛:升麻還具有升舉陽氣、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暑熱導致的氣虛、體倦、肢體痠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升麻在沈氏荷葉湯中發揮了清熱解毒、透疹散邪、升舉陽氣、散寒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暑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沈氏荷葉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荷葉清熱解暑,但其性偏寒,容易導致寒邪內侵,引發頭痛、頭暈等症狀。川芎的加入,可有效緩解荷葉的寒性,並協同疏散風寒,改善頭部不適。
  2.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荷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血虛,影響循環。川芎的加入,可促進血液流通,改善血虛狀態,防止藥物副作用的產生。

沈氏荷葉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荷葉性寒,善於清熱解暑,但容易寒涼脾胃,而蒼朮的加入可平衡荷葉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並促進脾胃運化,更好地利水消腫。
  2. 化濕除濁: 蒼朮能化解濕濁,並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荷葉則擅長利水消腫,兩者合用,可有效改善濕濁內停導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化濕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沈氏荷葉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雷頭風」,其典型症狀為頭痛劇烈如雷鳴,伴隨頭面腫痛、核塊隆起,兼見憎寒壯熱,類似傷寒表證。此病多因風熱或風濕上攻頭面,壅滯三陽經絡(太陽、陽明、少陽)所致。荷葉為君藥,取其升清透邪、散頭面風熱之效;配合升麻、川芎等,共奏疏風清熱、化濕消腫之功,使三陽經氣機暢通,頭面腫痛自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鮮荷葉(君藥)

    • 性平味苦,歸肝、脾經,具升發清陽、散瘀止血之效。
    • 本方以整張荷葉煎煮,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引藥上行頭面,透解風熱濕邪。
  2. 落帚子(地膚子,臣藥)

    • 性寒味苦,清利濕熱,能滲濕利尿,使邪從下出。
    • 協同荷葉分消頭面濕熱,減輕腫脹。
  3. 升麻(佐藥)

    • 升散風熱,解毒透邪,助荷葉引藥上行,疏解陽明、少陽鬱火。
  4. 川芎(佐藥)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善治三陽頭痛,通開頭部氣血壅滯。
  5. 制茅朮(佐藥)

    • 燥濕健脾,祛風除痺,針對濕邪困阻,強化脾胃運化以杜生濕之源。
  6. 生薑(使藥)

    • 辛溫發散,和胃降逆,既能佐制寒涼藥性,又可助升散外邪。

全方配伍思路
本方以「升清透邪」為核心,結合「清熱化濕」「活血散結」三法:

  • 升散透表:荷葉、升麻協同上行,開泄頭面鬱熱。
  • 分消濕熱:落帚子利濕下行,茅朮健脾燥濕,使濕熱邪氣上下分消。
  • 調和氣血:川芎行血中氣滯,生薑和胃氣,避免升散過度傷正。

適用機轉推論
「雷頭風」之頭面腫痛核塊,乃風濕熱邪壅遏三陽經絡,氣血凝滯而成。本方通過升散風熱、滲利濕濁、活血通絡,使邪氣外透下泄,氣血調和而腫痛自平,符合「結者散之」「高者越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落帚子3錢,升麻1錢,川芎1錢,制茅朮1錢。先將鮮荷葉1張折迭,不得扯碎,水2碗半,煎至2碗,再入藥,加生薑3片,煎7分服。
(《類證治裁》卷五)。本方方名,原書崇文書局本引作「沈氏解雷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鳴

相同名稱方劑


沈氏荷葉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上海科技本)卷二十五。 組成:落帚子3錢,升麻1錢,川芎1錢,制茅朮1錢。 主治:雷頭風,三陽頭痛而成核塊,頭面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