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湯

升麻湯

SHENG M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23%
肝經 15%
肺經 15%
大腸經 8%
心經 6%
膽經 6%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湯中包含升麻,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味苦性涼,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在升麻湯中,升麻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
  2. 升陽舉陷,止痛止瀉: 升麻能升陽舉陷,對於脾胃虛弱、氣陷下垂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升麻湯中,升麻常與其他具有升陽舉陷作用的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其療效。

升麻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升麻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病症,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濁,可助升麻祛除濕邪,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避免濕邪困脾。
  2. 升陽散寒:蒼朮還具有升陽散寒的功效,可與升麻相輔相成,共同提升陽氣,散寒除濕,使正氣旺盛,抵抗外邪。

因此,蒼朮在升麻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燥濕健脾,更能升陽散寒,與升麻共同發揮療效。

升麻湯為一經典中醫處方,其配方精妙,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等症狀。方中加入荷葉,其意深遠。荷葉味苦性平,歸肝、脾、胃經,具清熱解暑、升發清陽之效。在升麻湯中,荷葉能助升麻清熱散風,增強方劑清熱解表之力,尤其善於解除頭面之熱,使頭腦清醒。同時,荷葉亦能健脾利濕,對於因暑濕困脾而致的倦怠乏力,荷葉可助消化,增進食欲。此外,荷葉質輕上行,有助升提中氣,與升麻相配,使藥力上達頭面,下固中焦,達到清上溫下,調和氣血的作用。綜觀全方,荷葉之加入,不僅增強了清熱解表之功,更兼顧了脾胃的調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全面調理的治療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麻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雷頭風」,其症見頭面突發腫痛如疙瘩,伴憎寒發熱、四肢拘急,類似傷寒表證。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風熱或濕熱上攻頭面,或外感邪毒與內鬱之熱相搏所致。升麻湯以解表清熱、散風除濕為核心,針對頭面邪熱壅滯、氣血不暢之病機,緩解腫痛與表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升麻

    • 性辛微寒,歸肺、脾、胃經,具升散透邪、清熱解毒之效。
    • 於此方中為君藥,既能疏散頭面風熱,又可引藥上行,透解熱毒,為治「雷頭風」頭面腫痛之關鍵。
  2. 蒼朮

    • 性辛溫苦燥,歸脾、胃經,長於燥濕健脾、發汗解表。
    • 助升麻祛風除濕,針對「四肢拘急」之濕滯經絡,並化解頭面濕熱蘊結之腫痛。
  3. 薄荷葉

    • 性辛涼,歸肺、肝經,功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協同升麻增強透表散熱之力,疏泄頭面部鬱火,緩解憎寒發熱之表證。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此方以「解表清熱,祛濕通絡」為法:

  • 升麻與薄荷相配,形成辛涼升散之勢,專攻頭面風熱邪毒;
  • 蒼朮之溫燥,既可制約升麻、薄荷寒涼,防過傷陽氣,又能化濕開鬱,通調氣機。
    三藥等分,寒溫並用,共奏疏風散熱、宣壅除濕之效,使表邪得解、濕熱得化,頭面腫痛自消。

補充說明
「茶調散亦效」之記載,提示此證亦可配合茶葉苦寒清上之性,增強清熱效果,體現古人用藥之靈活。此方簡效專一,符合古代對急症(如雷頭風驟發)的速效需求。

傳統服藥法


升麻、蒼朮、薄荷葉各等分。
上銼。
水煎服。或茶調散亦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如果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應先使用其他清熱解表的藥物,待症狀緩解後再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腳氣病大便秘結癲癇瘧疾腦中風麻痺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升麻、桔梗、地榆、黃芩、米仁、丹皮、白芍、甘草、金銀花。 主治:肺癰吐膿血。

升麻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升麻、蒼朮、薄荷葉各等分。 主治:雷頭風,頭痛而起核塊,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

升麻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引《肘後方》。 組成:升麻(銼)1兩,黃柏(去粗皮,銼)1兩,大青1兩。 主治:卒患口瘡。

升麻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引《局方》。 組成:升麻1兩,蒼朮1兩,荷葉1個(全者)。 主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發熱,四肢拘急,狀如傷寒。

升麻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升麻、桔梗、薏仁、地榆、黃芩、赤芍、丹皮、生草、黃耆、貝母。 主治:肺癰,肺疽,胸乳間皆痛,口吐膿血作臭。

升麻湯,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川升麻半兩,桔梗(炒)半兩,薏苡仁半兩,地榆半兩,牡丹皮半兩,芍藥半兩,子芩(刮去皮)半兩,甘草3分(炙)。 主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