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惜散

WU X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15%
心包經 12%
膀胱經 8%
胃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無惜散」方劑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浮萍性寒,味甘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 疏風散熱,止癢止痛:浮萍還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瘙癢、風疹等症。

在「無惜散」方劑中,浮萍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全方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並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相關症狀。

「無惜散」方劑中含有「犀角」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犀角能治療熱毒症,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瘡瘍腫毒等。
  2. 鎮驚止癇: 犀角具有鎮驚止癇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性痙攣、癲癇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被列為瀕危動物,犀角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因此,臨牀醫學中已很少使用犀角,多以其他藥物替代。

無惜散中包含鈎藤,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熄風: 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無惜散多用於治療肝風內動,頭痛眩暈,因此加入鈎藤可以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
  2. 通絡止痛: 鈎藤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無惜散中可能也存在着因風寒濕痺導致的疼痛症狀,加入鈎藤可以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主治功效


無惜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幼幼新書》記載,「無惜散」為長沙醫者鄭愈所傳,主治「夾驚傷寒」。此方組成包含:浮萍、犀角、鉤藤三味藥材。

主治功效:

  • 夾驚傷寒: 根據古文記載,無惜散針對的是「夾驚傷寒」。所謂「夾驚」指的是因驚嚇、恐懼等因素導致的驚悸、神志不安,而「傷寒」則指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表證。綜合來看,「夾驚傷寒」應為外感風寒,同時伴隨驚恐不安等症狀的病證。

治療原理分析:

  • 發汗解表,祛除外邪: 方中「浮萍」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將侵襲體表的風寒之邪通過發汗的方式排出體外,解除傷寒之表證。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犀角」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可清解因外感或驚恐所致的內熱,緩解熱毒引起的疼痛。
  • 平肝熄風,安神定驚: 「鉤藤」則具平肝熄風、安神定驚之效,能夠緩解因驚恐所致的肝陽上亢、風動而引起的驚悸、抽搐等症狀,起到定驚安神的作用。

綜合分析:

無惜散的配伍,體現了「解表」、「清熱」、「定驚」三者兼顧的治療思路。針對「夾驚傷寒」這一外感兼有驚恐的病證,方中浮萍發散表邪,犀角清解內熱,鉤藤平肝定驚,三藥合用,既能驅散外邪,又能清解內熱,同時兼顧安神定驚,使病邪得以解除,驚悸得以平息,從而達到治療「夾驚傷寒」的目的。

此方配伍雖簡,但用藥精當,針對病機,切中要害,展現了古代醫家辨證論治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浮萍(紫背者)1錢,犀角屑0.5錢,鈞藤鈎3-7個。
上為末。
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連服3次,出汗為度,後常服亦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夾驚傷寒。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無惜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鄭癒方。 組成:浮萍(紫背者)1錢,犀角屑半錢,鉤藤鉤3-7個。 主治:夾驚傷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