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草丸

浮萍草丸

FU PING C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膀胱經 9%
肝經 9%
心經 9%
膽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9%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萍草丸以「浮萍」為主要成分,乃因其性寒、味淡,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

浮萍輕飄於水面,象徵著快速排泄之效,故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其性寒,能清熱解暑,可用於治療中暑、發熱等症。此外,浮萍亦能止咳化痰,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

因此,浮萍草丸以浮萍為主要成分,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浮萍草丸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浮萍草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而升麻則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的功效。兩藥合用,可有效地清熱解毒,並促進疹子透發,對於外感風熱、疹出不暢的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2. 升陽舉陷,利水消腫: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提升人體陽氣,改善氣虛下陷的症狀。浮萍草則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積液。兩藥合用,能有效改善浮腫、氣虛等症狀,提升患者的體能。

浮萍草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及相關病症,配方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藥材。鉛丹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浮萍草丸中,鉛丹的加入有助於強化方劑的利水效果,促進人體腎臟排除多餘的水分,從而有效緩解水腫情況。

然而,由於鉛丹本身含有鉛元素,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影響,應謹慎使用。因此,在現代中醫中,許多傳統方劑已經對鉛丹進行了調整,或尋找其他更安全的替代品,以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總體而言,浮萍草丸中的鉛丹反映出古代醫學對於治療水腫的某種理解與實踐,但在現代醫學發展背景下,需加以現代化與改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浮萍草丸主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

  1. 乳石發動
    「乳石」指古代服食的石類藥物(如五石散等),其性燥熱,易引發體內熱毒蓄積,稱為「發動」。症狀多見熱毒上攻,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瘡瘍等。
  2. 口舌生瘡
    因熱毒蘊結或陰虛火旺,導致口腔黏膜潰爛、紅腫疼痛。此方針對熱毒上炎之實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方劑組成與性味歸經

藥物性味歸經傳統功效
乾浮萍草辛,寒肺、膀胱發汗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利水
川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黃藥苦,寒肺、胃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散結
黃丹辛,微寒心、肝解毒生肌、收斂瘡瘍

(2)配伍邏輯

  1. 清熱解毒為主軸

    • 浮萍草辛寒透散,既能外解表熱,又能內清熱毒,兼利水以引熱下行。
    • 川升麻升散透發,助浮萍草宣散鬱火,並清解熱毒(如《本草綱目》載其治「口舌生瘡」)。
    • 黃藥苦寒直折火毒,專清肺胃實熱,涼血消腫,針對口腔瘡瘍。
  2. 局部收斂與修復

    • 黃丹(炒紫後)具收斂生肌之效,外用常治瘡瘍潰爛,內服少量可解毒斂瘡(但需注意其毒性)。
  3. 蜜丸緩釋藥效

    • 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小,即芡實大),延長藥效停留時間,使藥物徐徐釋放於口腔,直接作用於瘡面。

(3)治療原理

  • 透熱解毒:浮萍草、升麻宣散鬱熱,透發火毒外解。
  • 涼血消腫:黃藥清熱涼血,抑制局部紅腫潰瘍。
  • 斂瘡生肌:黃丹收斂瘡口,促進黏膜修復。
  • 含咽給藥:通過「含丸咽津」使藥效直達病所,增強局部治療效果。

三、現代科學視角推測

  1. 抗炎鎮痛:黃藥(疑為黃藥子或黃芩)可能含黃酮類成分,抑制炎症介質;升麻含阿魏酸等,減輕黏膜腫脹。
  2. 抗菌修復:浮萍草中的多糖成分或具抗菌作用;黃丹(主要為氧化鉛)外用可收斂,但內服需慎。
  3. 黏膜保護:蜂蜜黏稠覆蓋創面,形成保護層,緩解疼痛。

此方組合體現「清透並用、標本兼顧」思路,適用於熱毒壅滯之實熱口瘡。

傳統服藥法


乾浮萍草半兩,川升麻半兩,黃藥半兩,黃丹半兩(炒令紫色,研)。
上為末,研入黃丹令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常含1丸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萍草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或者有其他不適症狀,應該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浮萍草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乾浮萍草半兩,川升麻半兩,黃藥半兩,黃丹半兩(炒令紫色,研)。 主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