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丸

NIU BANG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22%
心經 10%
脾經 10%
腎經 9%
肝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子丸以牛蒡子為主要藥材,乃因其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乳癰、瘰癧等症。

牛蒡子善於清熱解毒,尤擅治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可有效消散熱毒,緩解咽痛。此外,其消腫散結之效,對於乳癰、瘰癧等病症亦有較好的療效。故牛蒡子丸以牛蒡子為君藥,可謂取其藥性之精華,以治病之要藥也。

牛蒡子丸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熱: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而升麻則以疏散風熱、昇陽舉陷著稱。二者協同作用,可有效清解外感風熱,並提升陽氣,促進機體正氣恢復,增強抵抗力。

二、利水消腫:牛蒡子可利水消腫,而升麻則具有昇陽舉陷、利水消腫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對於風熱襲表、水溼停滯所致的腫脹、疼痛等症,可起到協同治療的作用。

牛蒡子丸中加入黃藥子,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的功效,與牛蒡子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 的作用相輔相成。

黃藥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能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帶下、淋濁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與牛蒡子搭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效果,對於治療由風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疾病,起到更好的療效。

牛蒡子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精妙,用意深遠。方中包含牛蒡子、浮萍等多種草本,其中浮萍的加入,實則為了達成疏風解表、利水消腫之效。浮萍性微寒,味辛,歸肺、膀胱經,能發汗解熱,對外感風熱、皮膚瘙癢、水腫等症有顯著療效。在牛蒡子丸中,浮萍與牛蒡子相輔相成,牛蒡子善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兩者合用,增強了方劑的解表清熱作用,尤其適用於風熱感冒所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皮膚出疹等症狀。此外,浮萍還能調節水液代謝,促進尿液排出,對小便不利、腳氣水腫亦有裨益。總體而言,浮萍在牛蒡子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中藥物配伍的智慧,既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又兼顧了多系統的調理,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牛蒡子丸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牛蒡子共同清除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對於熱毒壅盛導致的出血也有輔助作用。
  2. 滋陰潤燥,降火生津:牛蒡子偏燥,玄參則偏於滋陰,兩者搭配可有效改善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使藥性更趨於平和,減少單一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牛蒡子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牛蒡子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以 調和藥性,緩和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 解毒、緩和藥性、健脾益氣 的作用,可以 增強牛蒡子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 避免其過寒傷正氣

因此,甘草在牛蒡子丸中起到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的作用,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牛蒡子丸

中藥方劑「牛蒡子丸」,主治功效為清熱解毒、散風熱、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小便不通、膀胱脹滿、水氣流腫、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身上虛癢及熱渴不止、心神煩躁等症。

組成

  •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黃藥子:性味苦、微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清肺熱止咳等功效。

  • 浮萍:性微寒、味甘,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癢、清熱解毒、解毒、清熱利尿、透疹、生津止渴等功效。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臨牀應用

牛蒡子丸中的中藥成分,如牛蒡子、升麻、黃藥子、浮萍、玄參、甘草等,具有清熱解毒、散風熱、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小便不通、膀胱脹滿、水氣流腫、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身上虛癢及熱渴不止、心神煩躁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牛蒡子丸」,主要成分為牛蒡子、升麻、黃藥子、浮萍、玄參、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散風熱、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臨牀上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小便不通、膀胱脹滿、水氣流腫、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身上虛癢及熱渴不止、心神煩躁等症。

傳統服藥法


惡實2錢,玄參1錢,烏犀角1錢,升麻1錢,黃芩1錢,木通1錢,桔梗1錢,甘草1錢,土茯苓4錢。
上藥以水7合,煎取3合,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咽喉內熱毒所攻,生瘡腫痛。但本方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子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組成:牛蒡子一兩(微炒),川升麻,黃藥子,乾浮萍草,玄參,甘草(生用)各半兩。 主治:咽喉內熱毒所攻,生瘡腫痛。

牛蒡子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牛蒡子2兩(微炒),何首烏2兩,乾薄荷2兩,雄黃1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皂莢7挺(捶碎)。 主治:內消。主治:風毒瘰癧,結核腫硬疼痛。

牛蒡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牛蒡子1兩(微炒),川升麻3兩,黃芩3分,秦艽3分(去皮),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枳殼2分(麸妙微黃,去瓤),黃連1兩(去須),沙參半兩(去蘆頭),梔子仁半兩。 主治:乳石發動,皮膚生瘡,赤腫疼痛,煩熱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