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解毒散

疏風解毒散

SHU FENG JIE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40%
肝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膀胱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解毒散」方劑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浮萍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等病症,浮萍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宣肺利水:浮萍還能宣肺利水,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多、水腫等病症,浮萍可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宣肺止咳。

因此,浮萍在「疏風解毒散」中,能夠發揮清熱解毒、宣肺利水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等病症。

疏風解毒散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毒: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肺經,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適用於熱毒壅盛、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2. 通絡化瘀: 地龍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熱毒瘀阻、筋脈拘攣等症有較好療效。

因此,地龍在疏風解毒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通絡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疏風解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丹毒:古稱「火丹」「天火」,症見皮膚突然焮紅腫痛、色如丹塗,多因血熱內蘊、外感風熱濕毒,發於肌表所致。此方外敷,以清熱解毒、疏風透邪為主要治法。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紫浮萍

  • 性味歸經:辛寒,入肺、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發汗解表:辛散開腠理,助邪從汗出,適用於風熱鬱表之證。
    • 透疹止癢:善清血分風熱,常用於風疹、癮疹瘙癢。
    • 利水消腫:寒性可泄熱,通調水道,緩解局部腫脹。
  • 在方中作用
    針對丹毒之「風熱夾毒」病機,浮萍以其輕揚之性,外散風熱、內泄血毒,並透發皮膚鬱火,使熱邪從表而解。其「紫」色或暗示入血分,加強涼血解毒之效。

2. 活地龍(蚯蚓)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脾、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定驚:鹹寒沉降,清肝絡熾熱。
    • 活絡通痹:善走竄,能通經絡瘀滯。
    • 解毒療瘡:外用可解熱毒、消癰腫,《本草綱目》載其治「丹毒」「漆瘡」。
  • 在方中作用
    地龍性寒,直折火毒;其活體搗爛外用,黏液具清涼滲透之效,能緩解局部灼痛。其「通絡」特性,可疏導熱毒鬱結,防止熱毒壅滯成瘀。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風熱並治,表裡分消
    紫浮萍偏走氣分,開表發散,透邪外出;活地龍偏入血分,清熱解毒,通絡散結。二者一表一裡,形成「疏風透熱 + 涼血通絡」之合力,契合丹毒「風熱毒邪搏於血分」之病機。
  • 外用直達病所
    丹毒病位在肌膚腠理,外敷使藥力直滲患處。浮萍輕清,助藥性宣散;地龍黏液黏附皮膚,延長藥效作用。二者協同,速清局部熱毒腫痛。

可能功效擴展推論

此方雖簡,然組方思路清晰:

  1. 「以寒制熱」:二藥皆寒,針對火毒本質。
  2. 「以動制滯」:浮萍發散、地龍竄通,打破熱毒鬱結狀態。
  3. 「以外治內」:通過皮膚吸收,避免內服苦寒傷中,尤適於體弱不耐攻伐者。

若丹毒兼見血熱瘀滯(皮膚紫暗、腫硬疼痛),或可佐少量赤芍、丹皮末增強涼血化瘀;若濕毒偏盛(水皰滲液),可加滑石粉助滲濕。然此為後世加減思路,不離原方「疏風 + 解毒」核心。

傳統服藥法


紫浮萍1碗,活地龍(中等者)7條。
上為細末。
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丹毒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解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六。 組成:紫浮萍1碗,活地龍(中等者)7條。 主治:丹毒。

疏風解毒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四。 組成:白芷、細辛、蒺藜(炒去刺)、麻黃(去節)、雞心檳榔、當歸須、生乾地黃、川芎、赤芍藥、川獨活、牽牛(微炒,取仁)、蒼朮(炒)、桑白皮(炒)、枳殼(制)、甘草(微炙)各等分。 主治:諸惡瘡頑癢烘熱,及婦人血風,遍身紅斑圓點,斑中漸發疹痱,開爛成瘡癢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