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丸

浮萍丸

FU P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膀胱經 50%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萍丸中包含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浮萍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浮萍味甘、淡,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暑熱傷津、熱毒壅盛、水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浮萍輕揚,能上達心肺:浮萍輕飄,善於上浮,故能直達心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力更強。

因此,浮萍被用於浮萍丸,意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並利用其輕揚特性,直達心肺,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萍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浮萍丸主要應用於以下病證:

  1. 白駁風(相當於現代之白癜風):皮膚出現邊界清晰之白斑,因風邪鬱於肌表,氣血失和所致。
  2. 圓形脫發(油風脫髮):突發局部脫髮,多與風邪侵襲、血虛風燥相關。
  3. 皮膚瘙癢病(癮疹):風邪夾濕熱或血虛生風,引發皮膚瘙癢、斑疹時隱時現。
  4. 白癜風、蕁麻疹:風邪搏於皮膚,氣血凝滯或營衛不和,導致皮膚色白或風團瘙癢。
  5. (疒咅)(疒畾)(類似皮膚丘疹、結節或疣類病變):風濕熱毒蘊結肌膚,形成皮膚腫脹或贅生物。

此方以祛風透表、活血通絡、解毒散結為核心,針對風邪鬱於肌膚、氣血不暢之病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浮萍草(主藥)

  • 性味:辛、寒,輕浮升散。
  • 功效
    • 發汗解表:開腠理,透達風邪,使鬱熱從表而解。
    • 祛風止癢:善治風邪所致皮膚瘙癢、癮疹。
    • 利水消腫:助濕邪從小便出,適用於濕熱蘊膚之證。
    • 傳統應用:《本草綱目》載浮萍「主治風熱癮疹、白癜癬瘡」,契合本方主治。

2. 黃丹(鉛丹,輔藥)

  • 性味:辛、微寒,有毒,外用居多,內服須謹慎製劑。
  • 功效
    • 解毒生肌:古用於瘡瘍、癬疥,能殺蟲止癢。
    • 鎮驚安神:少量內服可抑肝風,間接調和營衛。
    • 活血散結:與麝香配伍,增強通絡散瘀之效。

3. 麝香(佐使藥)

  • 性味:辛、溫,氣香烈。
  • 功效
    • 開竅通絡:穿透力強,能引藥直達病所,破除肌表氣血瘀滯。
    • 活血散結:助浮萍、黃丹消散皮膚鬱結之風毒。
    • 芳香辟穢:調暢氣機,改善風濕熱毒蘊結之病理環境。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表為核心

    • 浮萍輕揚透表,疏散風邪,針對「風邪客於肌膚」之根本;黃丹、麝香輔助其開泄腠理,使邪有出路。
  2. 活血通絡為關鍵

    • 麝香與黃丹相配,辛香走竄,活血散結,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如白癜風之白斑、脫髮之血絡不暢)。
  3. 解毒散結為輔助

    • 黃丹解毒,浮萍清熱,麝香散結,共治濕熱毒邪蘊結之皮膚病變(如(疒咅)(疒畾)、癮疹)。
  4. 劑型設計之理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能潤燥;「含化」使藥效持續作用於口腔黏膜,可能通過內服吸收調和營衛,或古代認為「黏膜吸收」以達皮毛。

總結

浮萍丸以風邪鬱表、氣血瘀滯為病機切入點,通過祛風、活血、解毒三者協同,調和皮膚氣血,適用於風邪或風濕熱毒所致之多種皮膚病症。其組方體現「輕清透表」與「辛香走竄」並用之思路,契合傳統「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傳統服藥法


浮萍草1分(末),黃丹1分,麝香1錢(細研)。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糖尿病蕁麻疹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妄想狀態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皮膚異色症皮膚搔癢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浮萍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水中萍。 主治:熱渴不止,心神煩躁。

浮萍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乾浮萍、栝樓根各等分。 主治:消渴,虛熱。

浮萍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浮萍草1分(末),黃丹1分,麝香1錢(細研)。 主治:口瘡久不癒。

浮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浮萍草(陰乾)1分,晚蠶沙1分,白薄荷葉1分。 主治:小兒瘡子不出,煩悶驚悸。

浮萍丸, 出處:《金鑑》卷七十三。 組成:紫背浮萍(取大者,洗淨,曬乾)。 主治:白駁風。圓形脫發(油風脫發),皮膚瘙癢病(癮疹),白癜風,蕁麻疹,((疒咅)(疒畾))

浮萍丸,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紫背浮萍2兩,蒼耳草2兩,蒼朮2兩,苦參3兩,黃芩1兩5錢,僵蠶1兩5錢,鉤藤1兩5錢,豨薟草1兩5錢,防風1兩5錢。 主治:一切陰陽頑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