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散

浮萍散

FU P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膀胱經 50%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萍散中包含浮萍,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浮萍性寒,味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浮萍對於熱毒壅盛、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腫毒、水腫等症,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其二,浮萍輕浮,善於浮於水面,可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浮萍散中加入浮萍,有助於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萍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脫肛。
古代醫家認為脫肛多因氣虛下陷或濕熱下注所致,然此方以發汗解表、祛風透邪為主,其治脫肛之理,或與「肺與大腸相表裡」相關。肺主宣發肅降,若表邪鬱閉,肺氣不宣,可能影響大腸氣機,導致肛門下墜。透過發汗解表,宣通肺氣,間接調理大腸氣機,緩解脫肛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浮萍(2錢)

    • 性味功效:辛寒,入肺經,發汗解表、透疹祛風、利水消腫。
    • 作用:為君藥,輕浮上行,開泄腠理,助邪從汗而解。其性寒可制約麻黃之溫燥,防過汗傷陰。
  2. 麻黃(2錢)

    • 性味功效:辛溫,入肺膀胱經,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作用:助浮萍開泄皮毛,發汗力強,解除表鬱。與浮萍配伍,一溫一寒,調和發汗力度,避免過汗。
  3. 京芎(川芎,2錢)

    • 性味功效:辛溫,入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作用:行氣活血,助麻黃、浮萍通暢氣機,改善氣滯血瘀。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之性,或能調節肛門氣血失調。
  4. 天麻(2錢)

    • 性味功效:甘平,入肝經,息風止痙、平抑肝陽。
    • 作用:傳統用於肝風內動,此方中可能用於緩解因表邪內擾引動的肝氣不穩,間接調節氣機升降。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制

  • 發汗解表,宣通肺氣:浮萍、麻黃相配,重點在開表發汗,解除外邪鬱閉,恢復肺氣宣降功能。肺氣通則大腸氣機得調,此即「提壺揭蓋」之理。
  • 行氣活血,調和氣血:川芎活血行氣,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天麻息風,防肝氣橫逆影響下焦。
  • 薄荷酒引經:方末以薄荷酒送服,薄荷辛涼助散邪,酒性溫通,增強藥力透達,助汗出邪退。

總結:此方以解表發汗為核心,透過宣肺調氣、行血息風,間接改善脫肛症狀,體現中醫「從表治裡」「上下相應」的整體觀。然須注意,此方適用於表邪鬱閉、肺氣不宣所致之脫肛,而非單純氣虛下陷者。

傳統服藥法


浮萍2錢,麻黃2錢,京芎2錢,天麻2錢。
出汗。
上為末。
每服2錢,薄荷酒調下。覆令出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痲風 [漢生氏病]丹毒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浮萍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浮萍草(于秋暮取霜露打過者)不拘多少。 主治:脫肛。

浮萍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八。 組成:浮萍草。 主治:小兒瘡疹入眼,痛楚不忍,恐傷其目。

浮萍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浮萍(曬乾)1錢,黃芩1錢,白芷1錢。 主治:瘋、癬、疥、癩。

浮萍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鄭癒方。 組成:浮萍2錢,麻黃2錢,京芎2錢,天麻2錢。 主治:出汗。主治:小兒傷寒壯熱。

浮萍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浮萍1兩,荊芥1兩,川芎1兩,甘草1兩,麻黃(去根)1兩,或加當歸、芍藥。 主治:癩風。

浮萍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組成:浮萍5錢,防風3錢,黃耆3錢,羌活3錢,當歸2錢,乾葛1錢,麻黃5分,生草4分。 主治: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