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烏丸

驅烏丸

QU W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50%
肺經 50%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驅烏丸方劑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浮萍性寒,味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驅烏丸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疔瘡、腫毒、皮膚濕疹等,浮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病症。
  2. 利水消腫: 浮萍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減輕組織水腫,進一步促進病症的恢復。

因此,驅烏丸方劑中加入浮萍,可發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驅烏丸(散)**主治「大風疠疾」,此為中醫古籍對嚴重皮膚病的統稱,尤指麻風病(癩病)或類似頑固性皮膚疾患。其症狀常表現為皮膚潰爛、斑塊、脫屑,或伴隨瘙癢、疼痛,古人歸因於「風毒」、「濕熱」內蘊,邪氣深入血分所致。方名「驅烏」或隱喻祛除晦暗之色(如皮膚黑斑),或取其「驅散風毒如烏雲」之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紫背浮萍

  • 性味歸經:辛寒,入肺、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載其「發汗勝於麻黃」,善解表透邪,開鬼門以散風熱。
    • 《本草求真》指出其「祛風濕、癱瘓」,可外透皮膚風毒,內利水濕。
  • 本方應用
    • 取七月七日採收,強調時令藥性(傳統認為此時藥效純陽)。
    • 曬乾為末,保留輕揚升散之性,針對「風毒」從表而解。

2. 臣藥:消風散(配伍5兩)

  • 推測組成:古方「消風散」多含荊芥、防風、蟬蛻等祛風藥,搭配蒼朮、苦參等燥濕清熱之品,或當歸、生地養血活血。
  • 協同作用
    • 加強紫背浮萍祛風透表之力,兼顧濕熱內蘊(如苦參清熱燥濕)。
    • 若含養血藥,則符合「治風先治血」之理,改善血分風毒。

3. 用法深意

  • 內服(水煎頻飲)
    • 少量頻服使藥力持續,漸透風邪,避免過汗傷正。
  • 外洗(煎湯浴之)
    • 直接作用患處,透皮吸收以清解局部風毒濕熱,標本兼治。

三、整體治療邏輯

  1. 祛風透表為主
    紫背浮萍辛寒輕揚,開腠理以散風熱;消風散輔助疏風,使邪從汗解。
  2. 清利濕熱為輔
    風毒常夾濕熱,浮萍利水,消風散中蒼朮、苦參等燥濕清熱,內外分消。
  3. 血分風毒兼顧
    若消風散含當歸、生地,可養血活血,防風邪久鬱化燥傷陰。

此方體現中醫「表裡同治」、「內外結合」思想,以輕清之品透達頑疾,符合「風邪宜散」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紫背浮萍半升。
以七月七日取上藥,曬乾為末。
入好消風散5兩,每服5錢,水煎,頻飲。更煎湯洗浴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驅烏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驅烏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九引《十便良方》。 組成:紫背浮萍半升。 主治:大風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