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湯

FU P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8%
心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5%
腎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浮萍湯中包含浮萍,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浮萍性寒,味淡,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作用。

浮萍湯多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咳嗽痰多等病症。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暑熱,解毒消腫;利水消腫之效,可利尿消腫,改善水腫病症。浮萍與其他藥材配合,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浮萍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浮萍湯主治熱病煩渴,神昏譫語,痰熱內擾,以及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病煩渴,消除痰熱,並改善血瘀導致的疼痛症狀。
  2. 配伍增效:浮萍湯中其他藥材,如浮萍、竹葉、蘆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功效。牡丹皮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增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能有效地治療熱病、痰熱、血瘀等病症。

浮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緩和浮萍之性:浮萍性寒,入脾經,善於清熱利水,但其寒涼之性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之效,可緩和浮萍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2. 協同止瀉作用:浮萍湯主治暑溼泄瀉,而白芍可以斂陰止汗,並能收斂止瀉,與浮萍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止瀉止痢。

浮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浮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但過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中和浮萍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邪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可增強浮萍利水消腫的功效,並緩解浮萍可能引起的腹痛、腹脹等副作用。同時,甘草還能調和浮萍的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浮萍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浮萍性寒,擅長清熱利水,但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胃止嘔、降逆止逆之效,可緩解浮萍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
  2. 助藥力:生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能更好地將浮萍的清熱利水功效發揮出來,提高療效。同時,生薑辛溫之性,也能助浮萍驅散寒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浮萍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緩和藥性: 浮萍性寒,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大棗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將大棗加入浮萍湯中,可以中和浮萍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加溫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二、調和脾胃: 浮萍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水腫等病症,而脾胃為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大棗能補益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水液代謝,從而更好地消除水腫,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浮萍散:

浮萍散是由浮萍、牡丹皮、芍藥、生薑、大棗五味藥材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頭疼、眩暈等症。

  1. 浮萍: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祛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喘、痰多、胸悶、頭痛、眩暈等症。

  2. 牡丹皮: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

  3. 芍藥:味酸、苦,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

  4. 生薑:味辛、微苦,性微溫。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腹痛、嘔吐等症。

  5. 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氣虛血虛、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

浮萍散中,浮萍、牡丹皮、芍藥三味藥材合用,具有清熱瀉火、祛痰止咳的功效。生薑、大棗二味藥材合用,具有益氣補血,健脾益氣的功效。二者合用,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祛痰止咳,益氣補血,健脾益氣的作用。

浮萍散適用於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頭疼、眩暈等症。臨牀上,常與其他中藥合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浮萍3錢,丹皮3錢,芍藥3錢,甘草3錢(炙),生薑3錢,大棗3枚(擘)。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萍湯性寒,味甘,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浮萍湯, 出處:《四聖懸樞》卷二。 組成:浮萍3錢,丹皮3錢,芍藥3錢,甘草3錢(炙),生薑3錢,大棗3枚(擘)。 主治:太陽溫疫,發熱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