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草散

浮萍草散

FU PING C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四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5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膀胱經 26%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8%
肝經 8%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萍草散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浮萍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針對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浮萍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利水消腫:浮萍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水濕停滯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對於一些水腫伴有熱毒的患者,浮萍能同時起到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的作用,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浮萍在浮萍草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浮萍草散中包含麻黃,乃因其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與方劑主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相符。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並能利水消腫。浮萍草性涼,味淡,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二者配伍,一溫一涼,寒熱相濟,既可發散風寒,又可清熱解毒,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浮萍草散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著深刻的醫理。附子性熱,能溫陽散寒,而浮萍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將兩者配伍,可謂寒熱互濟,相得益彰。

其一,附子可溫陽化寒,驅散浮萍草的寒性,使其藥力更易發揮,提高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二,附子可助浮萍草祛溼止癢,緩解浮萍草引起的皮膚瘙癢、溼疹等症狀。此方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通過寒熱相制,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浮萍草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浮萍草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平衡浮萍草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避免損傷正氣。
  2. 促進血液循環: 桂枝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浮萍草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萍草散】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傷寒無汗。
此證屬風寒外束,衛陽閉鬱,腠理緊閉,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而無汗。治當發汗解表,兼溫通陽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浮萍草(君藥)

    • 性味辛寒,體輕上浮,傳統用於「發汗勝於麻黃」(《本草綱目》),善透表開腠理。
    • 此方特選「四月十五日」採收者,古人認為此時陽氣最盛,浮萍升散力強,符合「因時製藥」思維。
  2. 麻黃(臣藥)

    • 辛溫發汗,宣肺平喘,助浮萍草開泄腠理,解除表寒。
    • 去根節保留莖部,取其發汗之效,與《傷寒論》麻黃湯用藥思路一致。
  3. 附子、桂心(佐使藥)

    • 附子炮用減其毒性,留存溫腎助陽之力,防汗後陽隨汗脫;
    • 桂心(肉桂去粗皮)辛甘大熱,溫通血脈,助麻黃、浮萍草鼓動陽氣外達。
    • 二者相合,針對「傷寒無汗」可能兼見的陽虛體質,體現「汗法需顧護元陽」之理。

配伍特點

  • 辛散與溫補並行:浮萍、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桂心固護裏陽,構成「發表不傷陽」的結構。
  • 生薑為引:煎藥加生薑,既可增強散寒力度,又能調和藥性,促進藥力外達肌表。

原理推演
此方以「開表閉」為主,結合「溫裏陽」為輔,適用於風寒表實證偏重者,尤其素體陽氣不足(如畏寒肢冷),外感後寒邪閉表無汗。透過辛溫發散與溫裏藥物協同,使汗出表解,陽氣得以宣通,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浮萍草1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半兩(去根節),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和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傷津液。此外,本方含有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浮萍草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浮萍草1兩(4月15日者),麻黃半兩(去根節),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 主治:傷寒無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