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己湯的組成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主治水腫: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防己湯用於治療水腫,正是利用其利水消腫的特性,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祛邪扶正的效果。
- 解表散寒: 防己亦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表證。防己湯中加入防己,除了利水消腫外,亦能兼顧解表散寒,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防己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協同解表散寒: 防風性溫,善於解表散寒,與防己的寒性相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有助於更有效地驅散外感風寒之邪,緩解表證。
- 疏散風寒,兼顧止痛: 防己湯的主要功效為祛風止痛,而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可配合防己更有效地止痛,尤其適用於風寒溼痹所致的疼痛。
防風與防己的配伍,既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又可兼顧止痛作用,提升了防己湯的整體療效。
防己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是因其辛溫發散,能助防己、黃芪等藥物疏解表邪,並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緩解防己、黃芪等藥物可能造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另一方面,桂枝的溫通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桂枝在防己湯中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防己湯的組成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邪入表,兼有寒飲內阻:防己湯主治表寒濕邪,而附子性溫,能溫陽散寒,驅散寒邪,並能溫通經絡,使寒飲消散,進而達到祛風除濕之效。
- 扶正祛邪,溫陽補氣:附子具有補陽益氣,溫補脾腎之功效,可提升正氣,增強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同時,也可溫陽化氣,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好的到達病竈部位。
總而言之,附子的加入可增強防己湯的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功效,並能扶正祛邪,促進藥效發揮。
防己湯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作用: 防己湯以清熱利濕為主,威靈仙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效。二者合用,既能清熱利濕,又能祛風止痛,對於濕熱阻絡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強藥力: 威靈仙味辛性溫,可助防己湯中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同時,威靈仙的加入也能使方劑的藥性更加溫和,避免寒涼過甚。
防己湯方劑中包含麻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 發汗解表,散寒除濕: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的功效,可驅散外感風寒,並利水消腫,與防己、桂枝等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痹的功效。
- 宣通腠理,助藥力達邪: 麻黃能宣通腠理,使藥力更容易到達病竈部位,有助於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寒濕凝滯、經絡阻滯的病症,麻黃可幫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驅散寒濕,解除痺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防己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久風,邪入肝脾二經,言語不傳」,意指風邪久滯肝脾經絡,導致氣血失調、經絡阻滯,進而影響言語功能。肝主筋、藏血,脾主肌肉、運濕,風邪夾濕深入二經,可能引發肢體沉重、關節不利,甚或氣血不榮舌本而致言語障礙。方劑以祛風除濕、通絡疏肝健脾為核心,針對風濕久羈、肝脾失和的病機。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祛風除濕通絡:
- 防己、防風、獨活、萆薟、豨薟草:均為祛風濕要藥。防己利水消腫,防風散表風,獨活祛深伏之風濕,萆薟分清濁、強筋骨,豨薟草兼活血通絡,合而攻逐經絡風濕。
- 蒼朮、赤苓、苡仁、車前子:健脾滲濕,從中焦杜絕濕邪來源。蒼朮燥濕健脾,赤苓利濕活血,苡仁、車前子導濕從小便出,標本兼顧。
清熱燥濕調肝:
- 川柏(炒):苦寒清熱,炒用緩其寒性,專清下焦濕熱,兼制風藥之温燥,防化熱傷陰。
肝脾同調思路:
肝脾二經互為影響,濕阻脾運則肝血失養,風邪犯肝則克伐脾土。方中祛濕藥助脾運,風藥疏肝通絡,苡仁、車前子等利濕亦助肝經濕熱下泄,從多層次恢復肝脾協調。
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言語障礙外,此方亦可能用於風濕久痹、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或濕熱下注之腳氣浮腫。其組方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祛濕不忘健脾」的傳統理念,通過風濕並治、肝脾同調,達到氣血通暢、經絡得濡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蒼朮、川柏(炒)、防己、苡仁、獨活、赤苓、防風、萆薢、豨薟草、車前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陰虛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防己1兩,白藥子1兩。 主治:妊娠咳嗽,喘滿短氣。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防己2兩,甘草(炙)1兩,黃耆(薄切)1兩,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1兩,白朮1兩半。 主治:風濕痹,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防己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桑根白皮(銼)1兩,川芎1兩,萎蕤1兩,當歸(切,焙)1兩,葶藶(隔紙炒)1分,木香半兩。 主治:産後通身腫滿,氣喘煩悶。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防己2兩,防風(去叉)1兩,川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銼)1兩,當歸(切,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赤小豆(揀)2合。 主治:産後腫滿,不能食。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防己2兩,白朮1兩半,桂(去粗皮)1兩,茵芋1兩,丹參1兩,五加皮(銼)1兩,牛膝(回浸,切,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風濕痹,肌膚不仁,體重。汗出惡風。
防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組成:防己1兩,大戟1兩,木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海蛤1兩,犀角屑1兩,胡椒1兩,白朮1兩,葶藶1兩,防風(去叉)1兩,木通1兩,桑根白皮1兩,紫蘇1兩,陳橘皮(炙)1兩,牽牛子1兩,訶黎勒(去核)1兩,鬱李仁1兩,白槟榔1兩,大黃2兩,麝香少許(湯成下,不用研)。 主治:膜外氣水病,不限年月深淺,洪腫大端。亦治腳氣,時時衝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