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瀝湯

GAN ZHU L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6%
肝經 14%
心經 13%
胃經 11%
膀胱經 8%
腎經 7%
膽經 6%
大腸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甘竹瀝湯中包含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甘竹瀝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痰熱咳嗽等病症,竹瀝的清熱解毒作用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二、潤肺止咳: 竹瀝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肺熱燥咳、痰黏難咳等症狀。甘竹瀝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潤肺的藥材,如甘草、麥冬等,共同發揮潤肺止咳的功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甘竹瀝性寒,入肺經,善解熱毒,但容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二者配伍,可避免甘竹瀝寒性過重,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減少其嘔吐副作用,使藥效更溫和。
  2. 助藥力:生薑具有發散、解表的作用,可以促進甘竹瀝的藥力,使其更易於到達病竈部位,發揮解毒、清熱的作用。同時,生薑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甘竹瀝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皮膚瘙癢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與甘竹瀝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
  2. 助藥力,調和藥性: 防風還能起到助藥力、調和藥性的作用。甘竹瀝性寒,防風性溫,二者搭配使用,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更好地發揮藥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甘竹瀝湯中其他藥物可能偏寒涼或辛熱,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平和,避免寒涼或辛熱之邪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在甘竹瀝湯中,甘草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增強竹瀝的清熱解毒作用,緩解患者的疼痛。

甘竹瀝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善於祛風濕,並能解表散寒。甘竹瀝湯以清熱利濕為主,而防己的加入則有助於兼顧祛風濕之效,尤其適用於風濕兼寒濕之證。
  2. 利水消腫: 防己亦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可配合甘竹瀝湯中其他藥物,如竹瀝、甘草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之效,達到改善水腫、減輕體重之目的。

總而言之,防己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甘竹瀝湯的祛風濕效果,更能加強其利水消腫之效,使其更能針對風濕兼寒濕之證,以及伴隨水腫的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的功效。甘竹瀝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伴有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能發散風寒,打開肺氣,使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
  2. 配合竹瀝: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麻黃與竹瀝配伍,一寒一熱,相輔相成,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清熱解毒,達到治療感冒的最佳效果。

總而言之,麻黃在甘竹瀝湯中扮演着宣肺解表的重要角色,配合竹瀝,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功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甘竹瀝性寒,味甘,歸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渴的功效。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可清熱解毒,又可補氣益血,使藥效更加全面。
  2. 扶正祛邪: 甘竹瀝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耗氣傷陰、津液虧損等症。人參能補氣扶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而甘竹瀝則能清熱解毒,祛除病邪。兩者協同作用,扶正祛邪,提高療效。

甘竹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甘竹瀝湯主要針對熱毒蘊結,濕熱內盛所致的病症。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消除濕熱之邪。
  2. 瀉火解毒: 甘竹瀝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黃芩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總之,黃芩在甘竹瀝湯中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盛等病症的目的。

甘竹瀝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利濕、燥濕止瀉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等作用。甘竹瀝湯以甘竹瀝為主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但其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白朮的加入,可以補脾益氣,溫陽健脾,防止甘竹瀝過寒傷脾,有助於更好地發揮甘竹瀝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同時,白朮還能利水滲濕,配合甘竹瀝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

甘竹瀝湯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之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能溫肺散寒、通竅止痛,對於寒邪客肺、鼻塞不通、頭痛發熱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甘竹瀝湯主要治風寒束表、痰濁阻肺之咳嗽氣喘,細辛加入其中,可助其溫肺化痰、宣肺止咳,並能協同甘竹瀝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甘竹瀝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濕: 秦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的功效,可有效對抗甘竹瀝湯中其他藥材引起的熱毒,並緩解風濕痹痛等症狀。
  2. 配合甘竹瀝: 甘竹瀝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而秦艽的寒性則可以更好地協調甘竹瀝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同時也能加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甘竹瀝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 甘竹瀝湯以甘蔗汁、竹瀝等清涼之品爲主,用於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而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調和營衛,防止清涼之品過寒傷陽,並可增強藥效,使藥性更平和。
  2. 配合竹瀝,止咳化痰: 桂枝與竹瀝相配,可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桂枝能溫肺化痰,而竹瀝清熱降火,二者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甘竹瀝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甘竹瀝湯主治風寒濕痺,而附子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效,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溫煦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治本之效。
  2. 回陽救逆:甘竹瀝湯中竹瀝性寒,若單用恐傷陽氣,附子可溫補陽氣,防止寒涼之性損傷正氣,避免寒邪入裡,加強回陽救逆之力。

主治功效


甘竹瀝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竹瀝、生薑、防風、甘草、防己、麻黃、人參、黃芩、白朮、細辛、秦艽、桂枝、附子。

  • 生薑:辛溫解表,發汗散寒,止嘔化痰。
  • 桂枝:辛溫解表,發汗驅風,溫通經脈。
  • 甘草:甘平補氣,清熱解毒,益氣和中。
  • 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發汗利水。
  • 白朮:甘溫健脾,益氣止汗,燥濕利水。
  • 防風:辛溫解表,祛風除濕,止痛。
  • 附子:辛熱溫中,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涼血止血。
  • 秦艽:苦涼清熱,祛風除濕,清熱利尿。
  • 人參:甘溫補氣,益氣健脾,寧心安神。
  • 細辛:辛溫解表,散寒除濕,溫肺化飲。
  • 防己:苦、辛,性微溫,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甘竹瀝湯具有以下功效:

  • 祛風除濕,解表散寒。
  • 補氣溫中,益氣回陽。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活絡止痛,舒筋通絡。

主治:

  • 中風:中風後遺症,如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吞嚥困難等。
  • 惡風:怕風。
  • 噎倒悶:喉嚨堵塞,呼吸困難。
  • 口噤不能語:嘴巴緊閉,不能說話。
  • 肝厥:肝臟功能衰竭。
  • 屍蹷:屍體僵直。
  • 死不識人:死後不認識人。
  • 閉目:眼睛閉著。
  • 灸針不知痛:針灸時沒有疼痛感。
  • 風狂:精神錯亂。
  • 風濕痹痛: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
  • 水腫:小便不利,水腫等。
  • 咳嗽、痰多:外感風寒,咳嗽、痰多等。
  • 泄瀉:泄瀉,腹瀉等。

總結: 甘竹瀝湯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具有祛風除濕、補氣溫中、清熱解毒、活絡止痛等功效。常用於中風、風濕痹痛、咳嗽、痰多、泄瀉等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甘竹瀝1鬥,生薑3兩,防風3兩,甘草(炙)3兩,防己1兩,麻黃(去節)1兩,人參1兩,黃芩1兩,白朮1兩,細辛1兩,茵芋1兩,秦艽1兩,桂心1兩,附子1枚(大者,炮)。上(口父)咀。以湯漬藥令赤,合竹瀝,煮取4升,分為4服。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生菜、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竹瀝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開竅醒神的功效,但由於其性質偏溫燥,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甘竹瀝湯含有麻黃、附子等中藥,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怕冷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甘竹瀝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甘竹瀝1鬭,生薑3兩,防風3兩,甘草(炙)3兩,防己1兩,麻黃(去節)1兩,人參1兩,黃芩1兩,白朮1兩,細辛1兩,茵芋1兩,秦艽1兩,桂心1兩,附子1枚(大者,炮)。 主治:卒中惡風噎倒悶,口噤不能語,肝厥,屍蹷,死不識人,閉目,灸針不知痛,風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