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竹瀝湯

第二大竹瀝湯

DI ER DA ZHU L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6%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0%
膀胱經 9%
腎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第二大竹瀝湯中包含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第二大竹瀝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咽喉腫痛等症,竹瀝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2. 降火生津: 竹瀝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生津止渴,潤燥止咳。對於因熱病導致的口乾舌燥、咳嗽等症狀,竹瀝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利關節: 獨活性溫,入膀胱經,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通利關節,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與第二大竹瀝湯主治風寒濕邪所致之頭痛、身痛、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相契合。
  2. 引藥入經,協同作用: 獨活性溫,能引藥入經,促進其他藥材藥力發揮。與其他藥材如竹瀝、川芎、羌活等配合,加強疏散風寒、通利關節、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緩解患者病症。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邪傷陰: 竹瀝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寒涼過度易傷陰。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疼痛等功效,可以中和竹瀝的寒性,避免過度傷陰,同時也能保護脾胃,防止藥性過於猛烈。
  2. 和解藥性: 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性質較燥烈的藥物,白芍能緩解這些藥物的燥熱之性,使其藥力更加溫和,避免過於刺激腸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竹瀝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防風能幫助疏散外邪,緩解這些症狀。
  2. 協同竹瀝,清熱解毒:竹瀝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防風與竹瀝相配,既能疏散風寒,又能清熱解毒,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咽喉疼痛等症。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作用。竹瀝性寒,甘草可減輕其寒性,使其更易於服用,避免寒涼傷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備解毒、抗炎、止咳等功效,與竹瀝配合,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作用。尤其在治療熱病、咽喉腫痛等疾病時,甘草的加入可提升療效,使患者更快康復。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健脾燥濕、益氣升陽的功效。

竹瀝性寒,能清熱除煩、止咳化痰,但其寒性較重,容易傷脾胃。白朮則能健脾燥濕,溫和脾胃,防止竹瀝過寒損傷脾胃之氣,同時還能益氣升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竹瀝更有效地發揮清熱止咳的作用。

因此,白朮與竹瀝相配,既能發揮竹瀝的清熱止咳作用,又能避免其寒性過重,起到相輔相成的功效。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肌發汗,清熱解表: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發表、清熱解表之功效。與竹瀝、蘆根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發散風熱,治療外感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
  2. 生津止渴,降氣止嘔:葛根具有生津止渴、降氣止嘔之效。配合竹瀝清熱生津,可緩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嘔吐等症狀。

因此,葛根在第二大竹瀝湯中發揮解肌發汗、清熱解表,以及生津止渴、降氣止嘔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外感風熱。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辛溫解表,宣肺止咳: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第二大竹瀝湯主要針對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細辛能辛散風寒,宣通肺氣,配合竹瀝清熱化痰,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溫肺散寒,助藥力: 竹瀝性寒,若單用容易損傷陽氣,細辛的溫性可以溫肺散寒,中和竹瀝的寒性,有助於藥力發揮,避免藥性過寒而傷及正氣。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

清熱解毒:竹瀝本身清熱除煩,而黃芩苦寒,可清熱瀉火,二者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適用於熱證引起的各種疾病。

涼血止血:黃芩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與竹瀝的清熱作用相配合,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痙:川芎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竹瀝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兩者配合,可有效緩解頭風、眩暈、痙攣等病症。
  2.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能改善腦部供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也有顯著療效。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解表,助竹瀝清熱解毒: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解表、發汗解肌之功。竹瀝性寒,清熱解毒力強,但其性寒易傷陽氣,加入桂枝可溫陽助氣,避免寒涼傷正。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桂枝辛溫,能通暢氣血,促進竹瀝等藥物的運行,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同時,桂枝與竹瀝相配,一溫一寒,相互協調,達到溫和解表、清熱解毒的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防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此方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身痛等症狀,防己可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發熱、疼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防己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可通絡止痛,緩解因風熱引起的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防己,可加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的組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人參為補氣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促進疾病恢復。竹瀝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相配,可協調陰陽,補虛瀉實,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緩解竹瀝寒涼之性:竹瀝性寒,服用過多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人參性溫,可中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竹瀝本身也具清熱解毒之效,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泄體內熱邪,適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神昏譫語等症。
  2. 涼血止血: 石膏亦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等,可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同時,竹瀝也具止血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可增強止血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麻黃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咳嗽、頭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而第二大竹瀝湯主要針對風寒束表、肺氣不利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病症,麻黃的加入有助於驅散寒邪、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嘔的作用。竹瀝性寒,清熱降火,但容易寒涼傷胃。生薑的加入可以中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其過寒傷胃,同時也能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功效,更利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嘔吐等病症。
  2. 助藥力:生薑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作用,增強竹瀝的療效。竹瀝入肺,生薑入脾胃,兩者相合,可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第二大竹瀝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竹瀝性寒,清熱解暑、利咽止渴。兩者合用,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功,對於暑濕困脾、脘腹脹滿、口渴心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和中降逆:茯苓能健脾和胃,有助於中氣不足所致的脾胃失調、嘔吐反胃等症狀。竹瀝則清熱降火,可解暑熱,並能降逆止嘔。兩者合用,可起到和中降逆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第二大竹瀝湯」方劑中確實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寒止痛: 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竹瀝則性寒,能清熱解毒,二者相配,寒熱相濟,可有效治療寒邪入經、筋骨疼痛等症。
  2. 扶正祛邪: 烏頭毒性較強,但其藥力猛烈,能迅速驅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同時,竹瀝能解烏頭毒,並起到滋陰潤肺的作用,可避免烏頭的副作用。

因此,烏頭在第二大竹瀝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與竹瀝的配伍,既能有效祛寒止痛,又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第二大竹瀝湯」主治腳氣、中風口噤不語、四肢緩縱無力、偏痹攣急(半身不遂兼筋脈拘攣)、風邪深入五臟致神志恍惚或情緒失常(恚怒無常),以及手足不能自主活動等症。此方所治症狀多屬「風痰阻絡」及「氣血不通」之證,風邪夾痰內擾經絡臟腑,導致肢體功能障礙與神志異常。竹瀝為君藥,善化痰通絡;配合祛風、溫通、活血、益氣之品,共奏滌痰息風、通絡醒神之效。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化痰通絡為核心

  • 竹瀝(君藥):性寒滑利,專清熱化痰、通絡開竅,針對痰熱阻滯經絡之四肢不收、口噤不語。
  • 茯苓:健脾滲濕,助竹瀝化痰,斷痰濕之源。

2. 祛風解表散邪

  • 麻黃、防風、獨活、葛根:發散風邪,解表通絡。麻黃開腠理,防風祛風勝濕,獨活搜筋骨風濕,葛根解肌舒筋,合治風邪侵襲之偏痹攣急。
  • 烏頭、桂心、細辛:溫經散寒止痛。烏頭(大辛大熱)逐深伏寒濕,細辛通竅散寒,桂心溫陽通脈,助解寒凝筋脈之拘急。

3. 活血行氣通經

  • 芎藭、芍藥:芎藭活血行氣,芍藥和營緩急,二者調和氣血,治風痰阻絡之血瘀。

4. 清熱益氣固本

  • 黃芩、石膏:清泄鬱熱,防風藥過燥化熱。
  • 人參、白朮、甘草:補益脾胃,扶助正氣,使祛邪不傷正。
  • 生薑:和中降逆,助竹瀝化痰,兼制烏頭毒性(古法實踐考量)。

5. 調和陰陽神志

  • 茵芋(古代用於風痹驚癇)合竹瀝,安定神志,治恍惚恚怒。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 「滌痰祛風為主,溫通清泄為輔」,針對風痰夾雜寒熱、痹阻經絡臟腑之複雜病機。

  • 攻邪層面:竹瀝化痰、麻黃防風散風、烏頭散寒,共逐外邪內痰。
  • 調和層面:參朮草扶正,芎芍活血,苓薑和中,使攻不傷正。
  • 兼顧寒熱:黃芩石膏清熱,桂心烏頭散寒,適應風痰化熱或寒伏之變證。

全方體現「標本同治」思維,既急治風痰阻絡之急症,又調理氣血陰陽以固本,符合中風、腳氣等頑疾的治療規律。

傳統服藥法


竹瀝1鬥4升,獨活2兩,芍藥2兩,防風2兩,茵芋2兩,甘草2兩,白朮2兩,葛根2兩,細辛2兩,黃芩2兩,芎藭2兩,桂心1兩,防己1兩,人參1兩,石膏1兩,麻黃1兩,生薑3兩,茯苓3兩,烏頭1枚。
上(口父)咀。以竹瀝煮取4升。分6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腳氣病腦中風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第二大竹瀝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竹瀝1鬭4升,獨活2兩,芍藥2兩,防風2兩,茵芋2兩,甘草2兩,白朮2兩,葛根2兩,細辛2兩,黃芩2兩,川芎2兩,桂心1兩,防己1兩,人參1兩,石膏1兩,麻黃1兩,生薑3兩,茯苓3兩,烏頭1枚。 主治:腳氣。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痹攣急,風經五臟,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