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驗防風湯

神驗防風湯

SHEN YAN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5%
肝經 13%
心經 12%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胃經 9%
膽經 4%
心包經 3%
大腸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祛除濕邪: 防己味苦性寒,善於疏散風邪,並能祛除濕邪。本方用防己可與防風、羌活等藥物共同發揮作用,有效祛除外感風寒及濕邪,改善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關節不利等症狀。
  2. 解表透邪,利水消腫: 防己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解除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浮腫。與本方其他藥物配合,可達到解表透邪、利水消腫的功效,使體內寒濕之邪得以順利排出。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與防風、羌活等藥物相配合,能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止痛止癢。
  2. 溫脾助陽: 花椒具有溫脾助陽、散寒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脾助陽、散寒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二、溫陽通絡:細辛辛溫走竄,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配合防風等藥物,可有效改善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總之,細辛在神驗防風湯中發揮着散寒止痛、溫陽通絡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的功效。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表、經絡痺痛,桂枝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合防風,協調藥性: 防風性微溫,善於祛風解表。桂枝與防風相配,一溫一涼,寒熱相濟,既能祛除風寒,又能溫通經絡,使藥力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神驗防風湯中包含麻黃,其主要原因在於麻黃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疏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麻黃的辛溫發散之性,可迅速打開毛孔,將體內風寒之邪排出體外,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表寒涼,達到溫陽解表的效果。因此,在神驗防風湯中,麻黃與防風、羌活等藥物共同作用,發揮解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解表退熱之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患者不適。
  2. 涼血止血: 石膏兼具涼血止血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血熱妄行,如鼻衄、牙齦出血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涼血止血,避免病情加重。

因此,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石膏,可起到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顯著。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頭風、肩背疼痛、腰膝痠痛等。與方中防風、羌活等藥物合用,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
  2. 通經活絡:獨活還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循環,對於風濕痹痛引起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能增強藥效,促進患者恢復。

神驗防風湯以「防風」為名,自然以其為君藥,其在方劑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祛風濕的功效。方中加入防風,主要針對風寒襲表引起的症狀,如頭痛、鼻塞、流清涕、肢體痠痛等。其溫散寒邪,疏通經絡,能有效緩解表寒證,故為方劑之主藥,起著引領諸藥,協同作用,以達治病目的的作用。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風熱邪氣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抗炎消腫: 黃芩能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組織水腫,有助於改善因風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神驗防風湯以防風為君藥,黃芩配伍,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祛風散寒、疏風止痛的目的。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之效,可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配合防風、柴胡等藥物,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功。
  2. 疏風通絡:葛根可疏通經絡,解除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與防風、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痺痛。

因此,葛根在神驗防風湯中扮演著解表退熱、疏風通絡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不適。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消腫止癢之效。對於風寒襲表、頭風痛、齒痛、風疹瘙癢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
  2. 配合防風,增強功效:神驗防風湯以防風為君藥,疏散外邪,止風止癢。川芎與防風相配,一則助防風散寒止痛,二則引藥入經,使藥效更易發揮。同時,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亦有助於緩解風寒引起的局部瘀滯。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風寒表證: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與防風、羌活等藥物配合,能有效驅散風寒,溫通經絡,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目的。

2. 和解藥性: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可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防止損傷人體正氣,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效。方中多用辛溫藥物,如防風、羌活等,易傷陰,甘草可緩解其辛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烈,使藥力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防風、羌活等藥物配伍,能增強其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並可助其藥力直達病所,提升治療效果。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散寒邪: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解表散寒之功效。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生薑可以溫散寒邪,助防風、荊芥等藥物發揮解表散寒之效。
  2. 調和藥性:生薑能調和藥性,減少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加溫和、安全有效。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方中防風辛溫,易於耗傷脾氣,加入茯苓可補脾益氣,防止藥性偏燥,並利水滲濕,使藥效更加平和。
  2. 祛風除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配合防風祛風除濕,共同作用於風濕痹痛,可達標本兼治的效果。茯苓還能滲濕止瀉,減少風濕痹痛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

因此,神驗防風湯加入茯苓,既能保護脾氣,又能增強祛風除濕之效,使方劑效力更佳。

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熱,辛溫,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對於寒邪引起的風寒感冒、肢體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烏頭還有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肌肉痙攣、抽搐等症狀。

因此,神驗防風湯中加入烏頭,可以增強其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驗防風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方書,主治「腳弱,脈沉細」。所謂「腳弱」,泛指下肢痿軟無力或腫脹疼痛,甚則步履艱難,屬中醫「痿證」、「腳氣」範疇;「脈沉細」則提示病機多為正氣不足、寒濕痺阻,或氣血運行不暢。結合方劑組成,推測其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兼有內熱或氣血鬱滯之證,臨床可見腳膝冷痛、麻木不仁,或伴輕度煩熱、關節僵硬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防風」為名,取其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效,配伍多味辛溫散寒、通絡除濕之藥,兼清內熱,整體呈現「外散風寒濕、內調氣血津」的特點。

(一)核心藥組分析

  1. 祛風散寒濕

    • 麻黃、桂枝(桂心)、獨活、防風:共奏發汗解表、通陽散寒之效,針對外感風寒濕邪。
    • 烏頭、蜀椒、細辛:大辛大熱,溫經散寒、除痺止痛,尤善治寒濕痺阻筋骨之痛。
    • 防己、茯苓:利水滲濕,導濕下行,緩解腳弱腫脹。
  2. 清解鬱熱

    • 石膏、黃芩:性寒可制諸辛溫藥之燥熱,並清解鬱久化熱之煩悶或局部腫痛。
    • 茵芋(古用治風濕痺痛,有小毒):助祛風濕,兼有輕微清熱之效。
  3. 調和氣血津液

    • 葛根、芍藥、芎藭(川芎):升津舒筋、活血通絡,改善經脈拘急。
    • 生薑、甘草:調和諸藥,健脾和中,助氣血生化。
    • 竹瀝煎煮:竹瀝性寒滑利,能化痰通絡,並減緩辛熱藥之毒性,使藥力透達經絡而不燥烈。

(二)配伍特點

  1. 辛溫與寒涼並用:既散外寒,又清內熱,適用於寒濕夾熱之複雜病機。
  2. 發汗與利水同施:通過「開鬼門」與「潔淨府」並行,使濕邪從表裡分消。
  3. 活血與通絡兼顧:針對「脈沉細」之氣血不暢,疏通經脈以復其力。

三、推論潛在功效

  1. 風寒濕痺證:關節疼痛遇寒加重,或下肢沉重腫脹。
  2. 早期腳氣病:因濕濁鬱滯、氣血不通所致之足膝軟弱(需排除虛損重症)。
  3. 表寒裡輕熱:兼見微熱、口渴但不欲多飲,苔白略黃等寒熱錯雜之象。

四、總結

此方以「散寒濕、通經絡」為主軸,輔以清熱活血,體現「標本兼治」思路。其重用辛溫藥佐寒涼,可能針對當時常見之風寒濕侵、久鬱化熱的病證。然烏頭、茵芋等藥有毒,須嚴格炮製及配伍,臨床應用需詳辨病機,非單純「腳弱」皆可投之。

傳統服藥法


防己1兩,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麻黃1兩,石膏1兩,獨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茵芋1兩,葛根1兩,芎藭1兩,芍藥1兩,甘草1兩,生薑3兩,茯苓3兩,烏頭2枚。
上(口父)咀。以竹瀝1鬥,煮取4升,去滓,分6服,1日1夜服盡,其間可常作赤小豆飲。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陰虛體質者慎用。
  •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驗防風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防己1兩,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麻黃1兩,石膏1兩,獨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茵芋1兩,葛根1兩,川芎1兩,芍藥1兩,甘草1兩,生薑3兩,茯苓3兩,烏頭2枚。 主治:腳弱,脈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