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 Calvatia lilacina (Mont. & Berk.) Calvatia gigantea (Pers.) Lloyd Ma Bo, Lasiosphaera eucalvatia
- 別名:馬屁勃,牛屎菇,人頭菌,灰菌,灰菇,馬疕,雞腎菌,灰菌,馬糞包,地煙,藥苞,大氣菌,馬疕苗,灰包,灰包菌,馬屁包,牛屎菌
- 來源:本品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乾燥子實體。夏、秋二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採收,除去泥沙,乾燥。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新疆, 青海, 西藏, 四川, 廣東, 廣西, 遼寧, 吉林,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湖北, 福建, 寧夏, 內蒙古,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國藥典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馬勃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馬勃,其清熱解毒之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值得探討。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馬勃「主惡瘡、馬疥」,陶弘景更進一步指出其「敷諸瘡」有效,奠定了其外用治療皮膚病的基礎。其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而是藉由其獨特的散毒、燥濕特性來實現。
《本草從新》一書則深刻地指出了馬勃在清熱解毒方面的優勢。「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為害不小,惟馬勃辛平而散,甚為穩妥。」這段話說明,與直接使用寒涼藥物相比,馬勃的辛平之性更為穩妥,避免了寒涼藥物可能導致的內熱反攻。其「散」的特性,則能有效地將體內熱毒及濕邪排出,避免病情加重。張壽頤更進一步解釋了馬勃治療濕瘡的原理,指出其「既能散毒,又能燥濕」,故能有效治療皮膚病。
寇宗奭則運用馬勃治療喉痹咽疼,認為其「既散鬱熱,亦清肺胃」,說明馬勃的清熱解毒作用不僅限於皮膚,還能清泄肺胃之熱,這也得到了李東垣《普濟消毒飲》方劑的佐證。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馬勃的功效:「清肺,散血熱,解毒」,並指出其能治療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等症。 《本草衍義》更記載了以蜜水調服馬勃治療喉閉咽痛的方法。
總而言之,馬勃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其辛平、散毒、燥濕等特性,從內外兼治,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其臨牀應用廣泛,實為一味值得重視的中藥。
2. 清熱瀉火
馬勃,卻因其獨特的清熱瀉火功效而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其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而是藉由特殊的機制達到清熱的目的,此點在古代典籍中已有記載。
《本草從新》一書中,作者特別指出馬勃「辛平而散」,與許多寒涼藥物不同,它並非以寒涼之力直接抑制熱邪,而是透過辛散之性,將體內的熱毒疏散而出,避免了寒涼藥物可能造成的「熱毒內攻」之弊。書中更引述張壽頤的觀點,認為馬勃能「散毒又能燥濕」,因此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療效顯著。而寇宗奭則認為馬勃可用於治療喉痹咽疼,這是因為它能「散鬱熱,亦清肺胃」,由此可見,馬勃清熱瀉火的作用,並非侷限於外在的瘡瘍,也涵蓋了內在的肺胃熱邪。
《名醫別錄》及陶弘景則著重於馬勃的外用功效,認為其可敷治惡瘡、馬疥等症,說明其散毒解毒之效力。而《本草衍義》則記載馬勃可治喉閉咽痛,方法是將其與蜜揉拌後服用,這也佐證了其清熱利咽之功效。
《本草綱目》則將馬勃的功效總結為「清肺,散血熱,解毒」,並指出其能治療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等症。這更進一步說明馬勃清熱瀉火的功效,不僅限於局部,更能作用於肺、胃等臟腑,從多個層面改善因熱邪所造成的病症。綜觀以上諸多古籍記載,馬勃清熱瀉火之功,並非單純依靠寒涼,而是透過辛散解毒,燥濕清熱的多重機制,使其成為一味值得重視的中藥。
3. 散風熱
馬勃,其散風熱功效歷來受到古代醫家重視,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可從多部經典醫籍中窺見一斑。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馬勃「主惡瘡、馬疥」,陶弘景更進一步指出其「敷諸瘡」甚良,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馬勃具有良好的消腫解毒作用,這也是其散風熱功效的基礎。風熱之邪,往往侵犯肌表,導致瘡瘍腫痛。馬勃能散瘀消腫,正是針對此病機。
《本草從新》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馬勃散風熱的優勢。「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這指出了單純使用寒涼藥物治療風熱所存在的弊端。而馬勃「辛平而散」,溫和且有效地散去風熱,避免了寒涼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故而「甚為穩妥」。書中更提到寇宗奭用馬勃治療喉痹咽疼,以及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中也運用馬勃,皆因其能「散鬱熱,亦清肺胃」,說明馬勃的散風熱功效並非侷限於外敷,內服亦有顯著療效。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馬勃的功效:「清肺,散血熱,解毒」,並指出其能治療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等症,這些都與風熱相關。 《本草衍義》記載以馬勃加蜜水調服,治喉閉咽痛,也佐證了其清熱解毒,散風熱的功效。
綜上所述,馬勃散風熱的功效,體現在其消腫解毒、清肺散熱的藥性,無論外敷或內服,均能有效治療由風熱引起的各種病症,且其藥性平和,避免了寒涼藥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堪稱一味治療風熱的優良藥物。
4. 清肺熱利咽
馬勃,看似不起眼,卻是古代醫家推崇的清肺熱利咽良藥。其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消炎止血。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馬勃能治療惡瘡、馬疥,陶弘景更進一步指出其敷諸瘡甚良,奠定了其外用消炎的基礎。然而,馬勃的應用並非止於此。《本草從新》一書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馬勃的獨特之處。文中提到,許多寒涼藥物雖能治癒瘡瘍,卻可能將熱毒逼入內部,反而造成其他疾病。而馬勃性味辛平,藥性溫和,能散毒燥濕,卻不會產生寒涼藥物的副作用,在治療濕瘡上尤其有效。張壽頤更指出,寇宗奭以馬勃治療喉痹咽痛,是因其能散鬱熱、清肺胃,為喉症良藥,並提及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也使用了馬勃,說明其清肺熱功效早已受到歷代名醫的肯定。
《本草衍義》記載用蜜揉拌馬勃少許用水調服,可治喉閉咽痛,說明其內服也能有效清利咽喉。而《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馬勃的功效:「清肺,散血熱,解毒」,能治療肺熱咳嗽、喉痹、鼻出血、失音等症,進一步佐證了其清肺熱利咽的功效。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馬勃的清肺熱利咽功效並非單純來自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溫和的藥性與散毒燥濕的特性。其內服外敷皆可,且效果顯著,實為一值得重視的中藥單方。
5. 解毒
馬勃,作為一味看似不起眼的單方中藥,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值得探討。
從以上幾部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馬勃解毒的幾個面向。首先,《本草從新》中提到馬勃「辛平而散」,與其他寒涼藥相比,它能避免「雖愈而熱毒內攻」的弊端,更為穩妥。這說明馬勃的解毒方式並非一味寒涼瀉火,而是透過溫和的方式,疏散毒邪,避免因過度寒涼而導致內部毒素積聚。
《名醫別錄》及陶弘景的記載,將馬勃主要應用於「惡瘡、馬疥」等皮膚疾患,這說明馬勃具備直接作用於局部,消散毒邪的能力,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外敷方面。 《本草衍義》則記載了馬勃治療喉閉咽痛的方法,以蜜揉拌後服用,這顯示馬勃的解毒功效也能內服,針對肺胃熱毒引起的咽喉疾病。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概括了馬勃的解毒作用:「清肺,散血熱,解毒」,並列舉了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等症狀,說明馬勃的解毒範圍廣泛,不僅針對皮膚外傷,也包括內部熱毒引起的疾病。它能清泄肺熱,並散瘀止血,從而達到解毒的效果。
綜上所述,馬勃的解毒功效並非單一作用機制,而是通過疏散、清熱、解毒等多種途徑,針對不同部位和類型的毒邪發揮作用。其溫和且有效的解毒特性,使其在古代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值得現代中醫學研究深入探討。
6. 止血
馬勃,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等功效密切相關。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馬勃「主惡瘡、馬疥」,陶弘景更進一步指出其「敷諸瘡」有效,說明古人已注意到其對傷口癒合的促進作用。 這也暗示著馬勃的止血,並非單純的物理性堵塞,而是透過消炎殺菌,促進組織再生,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從新》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馬勃止血的優勢。「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此處指出了寒涼藥物止血的潛在弊端,而馬勃「辛平而散」,性質溫和,避免了此類問題,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書中也提到「今人用以為金瘡止血亦效」,直接肯定了馬勃在金瘡止血上的應用。
《玉楸藥解》記載馬勃「治骨鯁吐血」,顯示其止血功效不僅限於外傷,亦可應用於內出血。而《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分析其機理,「清肺,散血熱,解毒」,說明馬勃的止血與其清熱解毒、散瘀的功效相關,藉由消除致病因素,從根本上改善出血情況。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共同佐證了馬勃在止血方面的臨牀經驗,其止血機制或許與其獨特的消炎、散瘀、止痛等多重功效密切相關,而非單純的物理性止血作用。
馬勃的古代典籍
馬勃的現代功效
1. 降血脂
馬勃(Lasiosphaera nipponica)的降血脂功效,依現代藥理學分析,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多醣體與多酚類化合物。其中,多酚類物質在降低血脂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多酚能多面向地抑制膽固醇合成與吸收。在膽固醇合成方面,多酚可能藉由調控肝臟膽固醇生物合成路徑中的限速酶,例如HMG-CoA還原酶(HMG-CoA reductase)的活性,以達到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產生的目的。在膽固醇吸收方面,多酚能干擾腸道對膳食膽固醇的吸收過程,可能涉及影響膽固醇轉運蛋白(如NPC1L1)的功能,或阻礙膽固醇在腸道內的膠束形成,從而減少外源性膽固醇進入體循環。
同時,馬勃內含的多醣體對血脂的調控亦有貢獻。這些多醣體被認為能加速膽固醇的代謝與排泄。其作用機制可能包括促進膽固醇在肝臟內轉化為膽汁酸,進而加速膽固醇的分解代謝。此外,多醣體在腸道中可與膽固醇及膽汁酸結合,形成難以吸收的複合物,有效阻礙它們重返肝腸循環,增加膽固醇和膽汁酸隨糞便排出體外的總量,從而間接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這些複合作用使得馬勃展現出潛在的降血脂效益。
2. 保肝利膽
馬勃之保肝利膽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歸因於其所含豐富之多酚與多醣成分。多酚類化合物展現強效抗氧化能力,透過清除自由基,有效降低肝細胞受氧化應激及炎症反應所致之損傷,保護肝組織免於毒素、酒精或藥物引起之病變。此機制能顯著減輕肝臟代謝負擔,維持肝細胞膜之穩定性與功能。
多醣則在促進肝細胞再生與修復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能刺激肝細胞增殖,加速受損肝組織之復原。同時,多醣有助於增強肝臟之整體代謝排毒功能,尤其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改善膽汁流動,利於膽汁酸、膽固醇及其他脂溶性代謝產物經由膽道排出,發揮其利膽作用。此機制不僅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水平,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狀況,亦能減輕肝內毒素積聚,從而降低肝纖維化及其他肝病變之風險。馬勃綜合透過抗氧化、促進修復與增強代謝排毒,全面支持肝臟健康與膽汁流動。
3. 防癌抗腫瘤
馬勃在防癌抗腫瘤方面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多醣體、生物鹼和多酚類物質。其中,多醣體與生物鹼是發揮抗癌作用的關鍵。多醣體能顯著增強宿主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細胞、T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提升機體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與清除能力,從而間接抑制腫瘤的生長與轉移。同時,多醣體也展現出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潛力。生物鹼則透過多種機制直接作用於癌細胞,例如抑制其細胞週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凋亡),或干擾癌細胞的訊息傳遞路徑,從而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與擴散。部分研究還指出,生物鹼可能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阻斷腫瘤的營養供應。這些活性成分協同作用,不僅能直接殺傷或抑制癌細胞,更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全面提升機體抗癌能力,證實馬勃在癌症預防與輔助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馬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1.5-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作吹藥。
馬勃的炮製
馬勃的處理方式
- 除去硬皮
- 切成方塊
- 《綱目》記載:
- 以生布張開
- 將馬勃於上磨擦
- 下以盤承取末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勃注意事項
- 風寒勞咳失音者不宜使用:馬勃具發散作用,對於風寒勞咳、失音者應避免使用。
- 食道、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應避免使用:馬勃可刺激胃腸道,加重潰瘍病情。
- 肝臟功能嚴重受損者不宜使用:馬勃中的成分可能加重肝臟負擔。
- 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患者使用應謹慎:馬勃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使用前應諮詢醫師。
- 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中毒:長期或過量使用馬勃可能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
馬勃相關的方劑
馬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馬勃含有的化學成分
馬勃菌酸(Calvatic acid), α-澱粉酶(α-Amylase), 多種胺基酸(Amino acids), 網紋馬勃酸(Lycoperdic acid), 蛋白質(Protein), 黑色素(Melanin), 類脂(Lipid), 脂肪酸(Fatty acids), 芳香酸(Aromatic acid), 馬勃菌酸甲酯(Methyl calvate (Methyl calvatic acid?)), 苯甲酸(Benzo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