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豉飲

犀豉飲

XI CH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疫痧草》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心經 19%
肝經 12%
胃經 12%
小腸經 7%
三焦經 4%
脾經 4%
大腸經 2%
腎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豉飲中包含「犀角」並非現代中醫藥學的標準配方,實為古方記載,現代已不再使用。古時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志不清、吐血、衄血等症。然而,犀角屬於瀕危動物製品,其藥效尚未得到現代科學證實,且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因此,現代中醫已不再使用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替代,如水牛角、羚羊角等,達到相同功效。

犀豉飲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宣肺止咳: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犀豉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咳嗽,淡豆豉可以清熱解表,宣散風熱,同時還能疏風止咳,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淡豆豉還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犀豉飲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如犀角、連翹等,淡豆豉可以加強其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作用,促進病邪外泄,加速病情恢復。

犀豉飲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牛蒡性涼,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犀豉飲以清熱解毒為主,牛蒡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咽痛、口渴、便祕等,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 牛蒡還具有利水消腫之功。犀豉飲中常配合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滑石、車前子等,牛蒡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犀豉飲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疏散風熱解表功效。

犀豉飲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效,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此外,荊芥還具有透疹功效,對於因風熱所致的疹出不暢,亦有輔助作用。因此,犀豉飲中加入荊芥,可增強其疏風解表透疹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

犀豉飲方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犀豉飲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而連翹可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同時也能有效消散咽喉腫痛,促進病症痊癒。
  2. 配合犀牛角,增強藥效: 犀牛角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連翹與犀牛角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犀豉飲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之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犀豉飲本身主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狀,梔子可以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熱邪,並輔助犀角、豉殼等藥物,清熱解毒、醒神止渴,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梔子還可利濕退黃,對於熱邪入營、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亦有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提升犀豉飲的治療效果。

犀豉飲中加入馬勃,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馬勃味甘淡,性平,入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犀豉飲主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馬勃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從而更好地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此外,馬勃還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輔助治療因風熱上攻引起的咳嗽痰多。因此,馬勃的加入,可以提高犀豉飲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病症。

犀豉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犀豉飲主治熱病痰盛,而川貝母性寒,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其能有效清除肺熱,化解痰液,配合犀角、豉殼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2. 潤肺止咳:川貝母入肺經,能潤肺止咳,緩解因熱病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道炎症,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犀豉飲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犀豉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疹出不暢等症,蟬蛻可清熱解毒,促進疹子順利排出,緩解熱毒所致的皮膚瘙癢。
  2. 疏風散熱: 蟬蛻還能疏風散熱,宣通經絡。犀豉飲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蟬蛻可以幫助藥力深入肌膚,加速散熱解毒,改善患者的發熱、皮膚紅腫等症狀。

犀豉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熾盛、血瘀阻滯所導致的發熱、頭痛、口渴、目赤腫痛等症狀。犀豉飲主治溫病熱盛、氣血兩燔,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能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使病邪消散。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血液中的熱毒,並促進傷口癒合。犀豉飲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能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加速病程的恢復。

犀豉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散結消腫: 桔梗味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散結消腫之功效。犀豉飲主治外感風熱,肺氣不利,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可宣肺氣,利咽喉,促進痰液排出,減輕腫痛症狀。
  2. 協同犀角、牛黃清熱解毒: 犀角、牛黃爲犀豉飲中清熱解毒的君藥,桔梗則可協同二者,使清熱解毒之力更強,並能疏通氣道,使藥力更易下達病所,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桔梗在犀豉飲中起到宣肺利咽、散結消腫的作用,並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增強藥效。

犀豉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犀豉飲以犀角、牛黃等寒涼藥為主,性質偏寒,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性過寒,調和脾胃,防止寒涼藥傷及脾胃,使藥性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二、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和發揮作用,起到增效作用。同時,甘草也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輔助犀角、牛黃等藥物更好地治療熱毒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豉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為治「疫痧」(急性發疹性熱病,如猩紅熱等)之方,針對疫毒熾盛、火勢燎原的急症。其主證特點為:

  1. 疫痧初起而病勢凶險:痧疹隱隱未透(邪未外達),喉嚨潰爛(疫毒上攻咽喉)。
  2. 熱毒內陷徵兆:見「脈弦神煩」,脈弦主肝熱動風之勢,神煩為熱擾心神;「舌绛口渴」為營分熱盛傷陰。
  3. 表邪未解而裡熱已熾:「熱盛汗少」說明表邪鬱閉,同時裡熱蒸騰,屬衛氣營同病之象。

此方立意於 透表清裡、解毒利咽,阻斷熱毒內陷心包或深入血分,屬「氣營兩清」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 清熱解毒 為主,結合 透疹利咽涼血散瘀,可分四組解析:

  1. 清熱涼血解毒

    • 犀角(現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深層血分熱毒,防熱陷心包。
    • 梔子:瀉三焦火毒,導熱下行。
    • 赤芍:涼血散瘀,防痧毒瘀滯。
  2. 透表宣鬱,疏解疫邪

    • 香豉(淡豆豉):宣散表邪,解鬱熱,助痧疹外透。
    • 荊芥:辛散透表,開皮毛以助邪外達。
    • 蟬衣:輕清透疹,兼利咽喉。
  3. 清熱利咽,解毒消腫

    • 牛子(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針對喉爛關鍵症狀。
    • 馬勃:清熱解毒,專治咽喉腫痛潰爛。
    • 大貝(浙貝母):化痰散結,助消喉部腫痛。
    • 連翹:清心解毒,散結消腫,為「瘡家聖藥」。
  4. 調和藥性

    •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兼緩急迫。

配伍特點

  • 表裡雙解:香豉、荊芥透表,犀角、梔子清裡,遏止疫毒內傳。
  • 重點突破:集中藥力於咽喉要道(牛子、馬勃、桔梗等),防止氣道閉塞。
  • 先安未受邪之地:涼血藥(赤芍)與透疹藥(蟬衣)並用,既防血分瘀熱,又促邪外透。

此方體現 「治疫如救火」 之則,針對疫毒速暴之性,多法並用以截斷病勢。

傳統服藥法


犀角、香豉、牛子、荊芥、連翹、梔子、馬勃、大貝、蟬衣、赤芍、桔梗、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馬勃,馬勃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豉飲, 出處:《疫痧草》。 組成:犀角、香豉、牛子、荊芥、連翹、梔子、馬勃、大貝、蟬衣、赤芍、桔梗、甘草。 主治:疫痧乍起,疫火燎原,有內陷之勢,喉爛痧隱,脈弦神煩,熱盛汗少,舌絳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