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瓶中關開神效散」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白僵蠶能有效緩解。
- 疏散痰濁:白僵蠶亦可化痰散結,對於因痰濁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僵蠶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起到祛風止痙、疏散痰濁的作用,以改善患者因風痰阻滯所致的相關症狀。
「瓶中關開神效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活血化瘀:青黛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瘀斑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青黛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起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甘草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加入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許多藥材性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甘草可以將其藥性調和,使其更平和地發揮療效,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身體。
二、增強藥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緩解大黃的峻烈性,提高其瀉下通便的療效。
「瓶中關開神效散」中包含「蒲黃」,主要是利用其利尿消腫及止血化瘀的功效。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膀胱經。其利尿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毒素,達到消腫的效果。同時,其止血化瘀的特性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腫脹疼痛。
因此,蒲黃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濕熱或瘀血引起的病症。
「瓶中關開神效散」方劑中包含馬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化痰止咳: 馬勃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輕浮疏鬆的特性,可有效吸附呼吸道中的痰液,並促進其排出,對於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消腫止痛: 馬勃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外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症狀,可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因此,馬勃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主要起到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瓶中關開神效散」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基於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止痛安神之效。
麝香性溫,入心、脾、肝經,具有極強的開竅醒神作用,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腦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解除因氣血阻滯所致的昏迷、厥逆、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麝香還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周邊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能安神定志,提高睡眠品質。
因此,在「瓶中關開神效散」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止痛安神之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瓶中關開神效散」主治「急慢喉痹、咽痛腫塞不通、舌脹」,此類症狀屬中醫「喉科急症」範疇。
- 急慢喉痹:古代「喉痹」泛指咽喉閉塞腫痛之症,急性多因風熱上攻或火毒壅盛,慢性則常伴陰虛或痰瘀凝滯。此方標榜「神效」,強調速效破結,推測針對熱毒壅盛、氣血瘀阻之急症為主。
- 舌脹:舌體腫脹或木硬,多因心脾積熱、痰火壅滯所致。外用擦藥,直接清熱消腫、開竅散結。
二、組成藥物之邏輯與治療原理
盆硝(芒硝)8分
- 性寒味鹹苦,瀉熱通便、軟堅散結。《聖惠方》載其能治「喉痹腫痛」,利用其滲透壓作用,吸出組織水腫,緩解急性腫脹。
僵蠶(去蛹,微炒)8分
- 祛風化痰、散結利咽。《本草綱目》稱其「散風痰結核,治喉痹」。炒製減其辛燥,增化痰散結之效,針對痰熱阻絡之喉塞。
青黛8分
- 清肝瀉火、涼血解毒。主「時疾熱毒、口瘡喉痹」(《開寶本草》),其靛藍成分具抗炎作用,協同盆硝清熱消腫。
甘草2分
- 緩和藥性、解毒利咽。比例雖低,意在調和諸藥峻烈之性,兼顧護胃。
蒲黃5分
- 活血化瘀、止血。《本經》言其「消瘀血,治心腹膀胱寒熱」,此處用其散瘀之力,助破喉痹紫血。
馬勃3分
- 清肺利咽、止血消腫。《別錄》載「主惡瘡馬疥」,輕浮上行,專治咽喉腫痛,現代研究其孢子含抗炎成分。
麝香1分
- 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極小量即能「通諸竅不利」(《本草綱目》),穿透力強,助藥力直達病所。
洋片(冰片)1分
- 辛涼走竄、清熱止痛。《醫林纂要》稱其「散鬱火,通關竅」,與麝香協同增強局部穿透性,迅速緩解腫痛。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解毒為主:盆硝、青黛、馬勃直折火毒,針對熱毒壅盛之本。
- 化痰散結為輔:僵蠶、蒲黃祛痰化瘀,解決痰瘀互結之標。
- 開竅通閉為要:麝香、冰片辛香走竄,破除氣血壅滯,促腫痛速消。
- 內服外治兼施:內服以水調呷咽,使藥力持續作用於咽喉;外擦舌體,直接吸收,體現「急則治標」思路。
四、可能功效延伸推論
此方組合不僅限於喉痹,若依其「清熱活血、開竅散結」核心,推測對以下情況或有效:
- 熱毒熾盛之口瘡:青黛、冰片外用可消炎止痛。
- 痰瘀交阻之失音:僵蠶、蒲黃搭配麝香,或可化痰通絡開音。
(註:以上分析皆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非現代臨床驗證結論。)
傳統服藥法
盆硝8分,僵蠶(去蛹,微炒)8分,青黛8分,甘草2分,蒲黃5分,馬勃3分,麝香1分,洋片1分。
上藥各為細末,稱足和勻,瓷瓶收貯。
如遇急慢喉痹,咽痛腫塞不通,即用前藥1錢,以新汲水半盞調勻,細細呷咽。果是喉痹,即破出紫血而愈,不是喉痹,亦立消散。若是諸般舌脹,用藥5分,以指蘸藥擦在舌上下,咽唾,小兒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急慢喉痹、咽痛、腫塞不通、舌脹等症。但本方含有馬勃,馬勃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瓶中關開神效散, 出處:《齊氏醫案》卷四。 組成:盆硝8分,僵蠶(去蛹,微炒)8分,青黛8分,甘草2分,蒲黃5分,馬勃3分,麝香1分,洋片1分。 主治:急慢喉痹,咽痛,腫塞不通,舌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