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蛻散

蛇蛻散

SHE T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斑疹備急》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8%
大腸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5%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蛇蛻散中包含馬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與方劑治療方向相符:

  1. 清熱解毒: 馬勃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蛇蛻散主治風熱、痰熱、毒熱等症,而馬勃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2. 止咳化痰: 馬勃還能止咳化痰,對於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馬勃的止咳化痰功效能起到輔助作用,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蛇蛻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風止癢:皁莢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之效。蛇蛻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疥癬等症,皁莢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驅風止癢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通絡活血:皁莢亦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組織修復。蛇蛻散中加入皁莢,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進一步促進蛇蛻等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升治療效果。

蛇蛻散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蛇蛻性味甘、平,入肺經。其具有祛風濕、止咳化痰、解毒止癢的功效。蛇蛻本身為蛇類蛻下的外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等成分,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咳嗽痰多、皮膚瘙癢等症狀。
  2. 蛇蛻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蛇蛻散中,蛇蛻與其他藥材相互作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蛇蛻與川芎、羌活等藥材配伍,可增強祛風濕的作用;與杏仁、貝母等藥材配伍,可加強止咳化痰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蛻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主治為「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屬中醫眼科疾患。古代醫家將「斑疹入眼」歸因於風熱毒邪上攻目絡,或內傷積熱外發;「翳膜侵睛」則多因肝肺風熱壅滯、氣血瘀阻,致黑睛生翳,嚴重者凝結如珠狀(類似現代角膜斑翳、白內障初期等)。蛇蛻散以單味蛇蛻皮入藥,取其輕靈透達之性,契合眼科外邪滯絡、需透發消散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蛇蛻皮之特性

    • 本草記載:蛇蛻(蛇退)性味鹹甘平,歸肝經,傳統用於祛風定驚、退翳消腫。《本草綱目》言其「治癰腫、喉痹、疥癬、瘰癧……去翳膜」。其質輕善走,能透達病所,尤擅清除目中翳障。
    • 取象比類:古人觀察蛇蛻週期性脫皮重生,引申其具「推陳出新」之力,故用於眼部翳膜,象徵脫去舊障、復明如新。
  2. 治療機理推論

    • 祛風泄熱:風熱毒邪壅滯目絡,蛇蛻輕揚宣散,可導風熱外解,緩解目赤腫痛。
    • 退翳明目:肝開竅於目,翳膜生成與肝經鬱滯相關。蛇蛻入肝經,其走竄之性可疏通目絡氣血,消散凝滯之翳膜。
    • 解毒透疹:若斑疹餘毒未清上犯目睛,蛇蛻能透疹毒外出,防其留瘀成翳。

綜論
此方雖僅單味,然藥專力宏,其設計直指「風熱翳障」核心病機,符合中醫「精簡配伍、對證擊要」之理。現代可聯想其作用或與抑制局部炎症、促進角膜修復相關,然古人純從氣化角度論述,以「通散」為法,體現中醫「以動治靜」的動態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蛇蛻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瘧疾白帶麻疹子宮頸炎皮疹紅疹咽喉痛舌頭僵硬,活動不靈幼兒重舌

相同名稱方劑


蛇蛻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蛇蛻(燒灰)。 主治:小兒諸瘧。

蛇蛻散, 出處:《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蛇蛻2錢(爲末),瓜蔞仁5錢(研爛)。 主治:痘毒目翳。

蛇蛻散, 出處:《斑疹備急》。 組成:馬勃1兩,皂莢子2-7個,蛇蛻皮(全者1條)。 主治: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

蛇蛻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蛇皮1兩半(白者),露蜂房半兩,亂發1團(如雞子大,童子者妙)。 主治:疔腫。

蛇蛻散, 出處:《醫統》卷八十三。 組成:蛇蛻1條(燒存性),枯礬1兩,黃丹1兩,扁蓄1兩,藁本1兩,硫黃半兩,荊芥穗半兩,蛇床子半兩。 主治:婦人陰瘡。

蛇蛻散,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烏蛇蛻1條,蟬蛻2-7個,血餘1握。 主治:妊娠欲産時,不肯伸舒行動,多是曲腰眠卧忍痛,兒在腰中,不能得轉,故腳先出,謂之逆生,須臾不救,母子俱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