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蛻散

二蛻散

ER T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4%
脾經 17%
大腸經 15%
胃經 8%
膀胱經 8%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蛻散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蛇蛻性味甘平,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癢、生肌止痛之功效。 蛇蛻能有效改善皮膚瘙癢、脫屑、紅腫等症狀,對於因風濕、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具有良好療效。
  2. 蛇蛻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地膚子、白鮮皮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蛇蛻與地膚子、白鮮皮等藥材,共同作用於皮膚,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生肌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因此,蛇蛻在二蛻散中起到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改善皮膚病的效果。

二蛻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透疹止癢:蟬蛻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之效。對於風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麻疹、風疹、濕疹、蕁麻疹等,可清熱解毒,使疹出透發,止癢消腫。
  2. 疏風通絡,活血止痛:蟬蛻亦具有疏風通絡、活血止痛之效。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緩解疼痛。

二蛻散中蟬蛻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疏風通絡、活血止痛等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風濕痹痛等疾病的目的。

二蛻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效果。
  2.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收斂潰瘍面,促進傷口癒合,並止血止痛,對於濕疹、瘡瘍等皮膚病症,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蛻散中使用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痰: 皁莢味辛,性寒,具有消積化痰之效,可有效清除腸胃積滯,並化解痰液,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通便排毒: 皁莢亦有通便排毒的功效,可幫助腸道蠕動,促進排泄,清除腸道內的毒素,對於便祕、腸胃積滯等症狀有一定改善作用。

二蛻散中使用皁莢,是為了配合其他藥材,發揮綜合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蛻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漏久不癒者」,指痔瘡或肛門瘻管長期不癒合之證。古代醫家認為,痔漏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風邪侵襲所致,久病則局部氣血虧虛,瘡瘍難斂。二蛻散以外熏法施治,藉藥氣直達病所,以祛風解毒、燥濕斂瘡,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蛇蛻:甘鹹平,善祛風解毒,《本草綱目》載其「除風邪,殺蟲,治疥癬惡瘡」。其性走竄,能引藥透達病竈,針對痔漏風濕熱毒之邪。
  2. 蟬蛻:甘寒,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名醫別錄》言其「主小兒癇,女人生子不出」。與蛇蛻相配,增強祛風透邪之力,緩解肛門瘙癢腫痛。
  3. 白礬:酸澀寒,煅後收斂止血、燥濕解毒,《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惡瘡,蝕惡肉」。火煅後更增燥濕斂瘡之效,促進瘡面癒合。
  4. 皂角:辛鹼溫,祛風痰、殺蟲止癢,《本草備要》稱其「通關竅,搜風痰」。其末與諸藥同燒,煙氣辛烈,可滲透竅道,殺蟲解毒。

治療原理
此方以「熏法」為用,結合藥物特性:

  • 祛風透邪:蛇蛻、蟬蛻配伍,解除肛門風濕熱毒之滯。
  • 燥濕斂瘡:白礬煅用,收斂滲液,減少瘡面濕腐;皂角輔助燥濕,殺蟲止癢。
  • 煙熏效力:藥物燃燒後煙氣上騰,直熏肛門竅道,使藥力深達病所,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瘡口修復。

整體而言,二蛻散以外治法避開內服藥物之限制,針對痔漏久病局部病機,體現古代「輕可去實」與「就近祛邪」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蛇蛻(細剪令碎)4兩,蟬蛻(細剪碎)4兩,白礬1兩(火煅),皂角2挺(為末)。
上藥共和令勻,分為6貼。
每用時,以藥1貼於瓦器內燒,坐在桶中,桶蓋上作1小竅,正坐熏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二蛻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蛇蛻(細剪令碎)4兩,蟬蛻(細剪碎)4兩,白礬1兩(火煅),皂角2挺(爲末)。 主治:痔漏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