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稀涎散

JIU JI XI X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42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大腸經 27%
脾經 15%
膀胱經 15%
肝經 15%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稀涎散」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甘,性寒,入肺、脾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燥濕化痰,對於因痰濕阻肺導致的稀涎、口吐白沫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皁莢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痰濕阻滯引起的咽喉腫痛、胸悶氣短等症狀。因此,在「救急稀涎散」中加入皁莢,有助於快速消除痰濕,緩解急症,達到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的效果。

救急稀涎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燥濕止瀉之效。稀涎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熱蘊積所致的急慢性腹瀉,白礬可以燥濕止瀉,並收斂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2. 收斂固澀: 白礬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減少唾液分泌,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口涎過多。對於脾胃虛寒、脾氣不健,導致口涎外流的患者,白礬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減少口涎外流,改善症狀。

主治功效


救急稀涎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皂莢
  • 白礬

主治:

救急稀涎散主要用於治療中風閉證,以及由痰涎壅盛所導致的各種急症。具體來說,它可以應對以下症狀:

  1. 中風閉證:中風且伴有意識不清、痰涎壅盛等症狀。
  2. 痰涎壅盛:痰涎量多,甚至阻塞呼吸道,發出明顯的痰鳴聲。
  3. 氣閉不通:因痰涎阻塞,導致呼吸不暢,甚至窒息。
  4. 心神瞀悶:神志不清,昏昏沉沉。
  5. 四肢不收:肢體癱軟無力,不能自主活動。
  6. 口眼歪斜:面部肌肉癱瘓,出現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全等症狀。
  7. 風癇:以抽搐、意識喪失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且伴有喉中痰鳴。
  8. 喉痹:咽喉腫痛,吞嚥困難,呼吸不暢,且痰多。

脈象: 脈滑實。

治療原理:

救急稀涎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開閉」和「祛痰」兩方面。

  • 開閉:中風閉證的關鍵在於「閉」,即氣機閉阻,神識昏迷。本方中,皂莢辛散走竄,能夠通關開竅,宣暢氣機,使閉阻的氣機得以疏通。白礬酸澀收斂,既能增強皂莢開泄之力,又能防止辛散太過,避免耗傷正氣。
  • 祛痰:痰涎壅盛是中風閉證的另一重要病機。皂莢辛溫,具有強烈的祛痰作用,能夠化痰散結,消除壅塞的痰涎。白礬酸寒,具有燥濕化痰、收斂的作用,可以增強皂莢的祛痰效果,並防止痰涎再生。

兩藥合用,一開一合,一散一收,既能迅速開竅醒神,又能強力祛除痰涎,從而達到急救的目的。古代醫家多用溫水調服或灌服,以催吐為度,目的就是快速排出壅積的痰涎,疏通氣道,恢復神志。

綜合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中風閉證、痰涎壅盛等急症,多與「風」、「痰」有關。風性急、善行數變,易擾亂神明;痰為津液所化,易阻滯氣機,蒙蔽清竅。

救急稀涎散以皂莢為君藥,取其辛散走竄、通關開竅、祛痰散結之功,直達病所,開閉逐痰;以白礬為臣藥,取其酸澀收斂、燥濕化痰之效,增強皂莢祛痰之力,並制約其辛散之性,防止耗傷正氣。二藥合用,標本兼顧,共奏開竅醒神、祛痰通絡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藥性峻猛,主要用於急救。待患者病情穩定後,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可長期使用。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角4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晉礬1兩(光明通瑩者)。
開關湧吐。
上為細末,再研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3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出,或1升2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不可大嘔吐之,恐傷人命。
急救稀涎散(《附廣肘後方》卷三)、稀涎散(《本事》卷一)、稀涎飲(《嶺南衛生方》卷中)、吐痰散(《點點經》卷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炎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癲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顏面神經麻痺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稀涎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四引《孫尚藥方》。 組成:豬牙皂角4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晉礬1兩(光明通瑩者)。 主治:開關湧吐。主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氣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口眼歪斜,脈滑實者;亦治風癇,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