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散

皂角散

ZAO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皁莢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角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皁莢作為藥材,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對皮膚炎症、瘡瘍腫毒等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
  2. 皁莢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 皁角散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與皁莢配伍使用,可以互相增效,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同時也能緩解皁莢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皂角散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雙單喉蛾」,即現代所稱急性扁桃體炎或咽喉腫痛。此症狀多因風熱邪毒侵襲咽喉,或肺胃積熱上攻,導致咽喉紅腫疼痛、痰涎壅盛,甚則堵塞氣道。皂角散主要透過祛痰、消腫、通竅之效,緩解咽喉閉塞之急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皂角

    • 皂角性辛溫,歸肺、大腸經,具有強烈祛痰、開竅、消散結腫之效。
    • 古代多取其「豁痰通閉」之功,尤其適用於痰涎壅塞所致的喉閉急症。
    • 現代研究認為,皂角所含皂苷成分能刺激黏膜,促使痰液稀釋排出。
  2. 輔助用藥與外用方法

    • 醋調外塗:醋性酸收,能軟堅散結,助皂角滲透藥力,同時緩解局部腫痛。
    • 鵝毛蘸藥攪喉:直接刺激咽喉,促使痰涎吐出,屬古代急救「探吐法」的應用。
    • 桐油輔助:桐油具潤滑與輕微刺激性,可加強痰液外排,吐後以甘草水解其油氣,避免燥傷。

治療原理

  • 物理性祛痰:通過藥物刺激與器械(鵝毛)輔助,直接清除咽喉痰涎,緩解氣道阻塞。
  • 局部消腫:皂角與醋協同作用,減少咽喉充血腫脹,改善通氣功能。
  • 內外合治:外用塗敷結合內服甘桔湯(如甘草、桔梗等),後續清解餘毒,標本兼顧。

總結
此方以皂角為核心,借其辛烈之性急開痰閉,佐以外用方法增強療效,體現古代「急則治標」的思路,適用於痰壅喉痹之實證。唯其藥性峻烈,適用於急症暫用,後續需調理肺胃。

傳統服藥法


皂角(揀新的,蟲未蛀者)。
上為細末,好醋調勻。
以鵝毛蘸藥入喉攪動,以出其痰;另用此藥醋研開塗喉外,乾則隨換。或用真桐油1分,蘸藥卷攪喉內,則痰隨油吐亦佳,煎甘草水飲,可解油氣。愈後宜服加味甘桔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痔瘡乳腺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皂角(不蛀者)不以多少。 主治:瘰癧。

皂角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皂角(揀新的,蟲未蛀者)。 主治:雙單喉蛾。

皂角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皂角1條(燒灰),蛤粉3錢,乳香1錢。 主治:乳癰及乳疼。

皂角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三引《會編》。 組成:大皂角(燒存性)。 主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3-5日者。

皂角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三。 組成:皂角樹皮半斤,川楝樹皮半斤,皂角核1合,石蓮1合(炒,去心)。 主治:産後子宮脫出。

皂角散, 出處:《中藏經》(附錄)卷七。 組成:黃牛角腮1個(銼),蛇蛻1條,豬牙皂角5個(銼),穿山甲。 主治:五種腸風,瀉血下痢,內痔外痔,脫肛肛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