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比金散中加入皁刺,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及消腫止痛的功效。皁刺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的作用。其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筋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比金散整體而言,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而皁刺的加入,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比金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腫痛、膿腫等症狀,皁莢能有效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驅風止癢: 皁莢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狀亦有療效。其能驅散風寒濕邪,止癢止痛,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
因此,比金散中加入皁莢,旨在發揮其消腫止痛、驅風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比金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比金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病症,白礬可有效清除濕邪,止癢消炎。
- 收斂生肌: 白礬可收斂皮膚,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濕疹、皮膚潰爛等病症。比金散中加入白礬,可增強其收斂生肌的效果,加速病症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比金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比金散主治「腸風下血及痔漏」,此二症皆與下焦濕熱、血絡損傷相關。
- 腸風下血:指因風熱或濕熱侵襲腸道,導致便血鮮紅、血濺如箭,或糞中夾血,多屬近血(肛門附近出血)。
- 痔漏:乃痔瘡潰爛成瘻,膿血淋漓,或伴隨肛門腫痛,病機多因濕熱瘀毒蘊結、氣血不通。
此方以化瘀止血、燥濕祛毒為主,針對濕熱瘀阻肛腸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蝟皮(刺蝟皮):
性味苦平,歸大腸經,古代用於「涼血止血、化瘀散結」,善治腸風痔漏。《本草綱目》載其「燒灰飲服,治痔瘻下血」。本方取其收斂止血、消痔散結之效。皂角刺:
辛溫,具「搜風拔毒、排膿消腫」之功。《醫學入門》言其「能引諸藥至癰疽所」,此處用於透散肛周濕熱瘀毒,促進痔瘡腫痛消散。(月盍)藤子(疑為「郁李仁」或某種藤本藥物):
原文提及「去瓤」,可能具潤腸通便或活血之效。若為郁李仁,可助潤下,減少排便時痔瘡摩擦出血;若為其他藤類(如雞血藤),則可能強化活血通絡之力。豬牙皂角:
辛鹹溫,有小毒,能「通竅祛痰、散結消腫」。其辛烈之性可通腸道滯氣,助濕熱瘀毒外排,與皂角刺協同增強攻毒之效。白礬:
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解毒」之能。《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陰蝕惡瘡」,此處用於固化出血創面,抑制濕熱腐潰。
2. 炮製與配伍邏輯
- 煅製工藝:
將蝟皮、皂角刺、豬牙皂、白礬密封煅燒成炭,一則減緩皂角毒性,二則增強收斂止血之力(中藥有「燒灰止血」傳統)。煅後藥物焦苦入血分,直達下焦病所。 - (月盍)藤子生用研末:
若屬潤下藥(如郁李仁),生用保留油脂潤腸之性,與煅藥之燥澀相制衡,防過度收澀致便秘。
3. 整體治療原理
- 止血:白礬、煅炭藥收斂固血。
- 祛毒:皂角刺、豬牙皂透散肛周濕熱瘀滯。
- 通絡:蝟皮化瘀,(月盍)藤子潤通,防血止留瘀。
-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散瘀解毒治本,共奏「清濕熱、斂瘡瘍、通瘀滯」之效。
三、現代潛在應用思考
從藥物作用推測,此方可對應現代痔瘡出血、肛周膿腫初期,屬濕熱瘀阻者。煅炭止血與皂角刺消炎的組合,體現「止血不留瘀」的中醫思路。然因含皂角等刺激性成分,具體應用需進一步辨證。
傳統服藥法
蝟皮1個,皂角刺2兩(月盍),藤子1個(去瓤,銼碎,別研為末),豬牙皂角1兩,白礬0.5兩。除(月盍)藤子外,上4味入瓷瓶內,鹽泥封固,候乾,先以小火燒令煙出,方用大火煅令煙盡為度,取出攤冷,為細末,入(月盍)藤子末和勻。
每服1大錢,空心食前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比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檳榔不以多少。 主治:瘰癧方破。
比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蜀葵葉(夏月收者,焙乾)。 主治:久痔。
比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雄黃不拘多少。 主治:去風蚛。主治:牙疼不止。
比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引《肘後方》。 組成:黃柏2兩(塗蜜)。 主治:吐血熱極,並嘔血。
比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白僵蠶(直,用生者)、蛇蛻皮(燒灰)各等分。 主治:咽喉閉塞不通。
比金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蝟皮1個,皂角刺2兩(月盍),(月盍)藤子1個(去瓤,銼碎,别研爲末),豬牙皂角1兩,白礬半兩。 主治:腸風下血及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