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丸子

SHENG W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肺經 18%
心經 13%
腎經 9%
脾經 9%
胃經 4%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聖丸子方劑中包含皁莢,其主要原因在於皁莢的藥性。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痰、清熱解毒之效。

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暑熱傷津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同時,皁莢亦能消食積、化痰止咳,對於食積不化、痰熱咳嗽等症狀亦有輔助作用。

因此,聖丸子方劑中加入皁莢,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積化痰的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聖丸子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病症。聖丸子方劑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2. 收斂生肌: 沒藥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聖丸子方劑常用於外傷感染,而沒藥的收斂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總之,聖丸子方劑中加入沒藥,是為了發揮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和收斂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的目的。

聖丸子方劑中包含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 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消腫止痛: 皁刺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散,減輕疼痛。這對於聖丸子所針對的腫毒、疔瘡、瘰癧等疾病具有明顯療效。

綜上,皁刺在聖丸子方劑中起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聖丸子方劑中加入槐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涼血: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血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瀉火解毒:槐角還具有一定的瀉火解毒作用,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例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

因此,聖丸子方劑中加入槐角,可以起到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作用,幫助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聖丸子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聖丸子方劑,古籍記載多見於治療腸風痔漏、脫肛等症,其組成藥物及功效如下:

  • 皁莢: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濕熱,緩解炎症。
  • 沒藥: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沒藥味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創傷癒合,修復受損組織。
  • 皁刺: 祛風散寒,消腫化瘀。皁刺味苦,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較好的療效。
  • 槐角: 清熱涼血,安神定志。槐角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減輕炎症反應。

綜合以上藥物功效,可推斷聖丸子方劑的治療原理如下:本方以皁莢、槐角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清除腸道濕熱;以沒藥、皁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創傷癒合,修復受損的腸黏膜和肛門組織。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從而達到治療腸風痔漏、脫肛等症的目的。

從古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聖丸子方劑的臨牀應用範圍較廣:

  • 《仁齋直指方論》: 指出聖丸子為諸痔通用方,說明其在治療各種痔瘡方面均有療效。
  • 《幼幼新書》: 記載聖丸子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痢,提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導滯的功效。
  • 《萬氏祕傳片玉心書》《醫學研悅》: 將聖丸子應用於腹脹,尤其是伴有便祕、反吐等症狀的腹脹,暗示其可能具有理氣消脹的功效。此處的腹脹,可能與腸道功能紊亂、氣機阻滯有關,而聖丸子方中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可以改善腸道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腹脹。
  • 《楊氏家藏方》: 明確指出聖丸子主治“腸風痔漏,翻花脫肛,歷年不瘥者”,這是聖丸子治療腸道疾病的主要功效。

綜上所述,聖丸子方劑以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成為治療腸風痔漏、脫肛以及某些類型腹脹的有效方劑。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相互協同,發揮了整體治療作用。 不同古籍記載的臨牀應用範圍也反映了該方劑的多樣性及臨牀價值。

傳統服藥法


榼藤子3枚(重1兩者,酥炙),豬牙皂角2兩(酥炙),白蝟皮1枚(全者,不拘大小,燒灰留性,別研),沒藥1兩(別研),皂角刺2兩(只取木乾上者燒灰;枝上者不用,仍不要尖長者),槐角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麝香湯送下。如病甚者,日3服,翻花脫肛,磨5-7丸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脫肛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聖丸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水鑑》。 組成:寒水石2分,白礬(枯)2分,水蓼2分,雄黃2分,光明砂2分,黃丹(熬)2分,砒霜2分,雞子皮灰2分,大黃(生)4分。 主治:小兒疳痢,經年不定時,似白膠。

聖丸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榼藤子3枚(重1兩者,酥炙),豬牙皂角2兩(酥炙),白蝟皮1枚(全者,不拘大小,燒灰留性,别研),沒藥1兩(别研),皂角刺2兩(隻取木乾上者燒灰;枝上者不用,仍不要尖長者),槐角半兩。 主治:腸風痔漏,翻花脫肛,歷年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