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墜痰丸

神仙墜痰丸

SHEN XIAN ZHUI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43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大腸經 26%
脾經 15%
膀胱經 15%
肝經 15%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墜痰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由於其具有強力瀉下的功效。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具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等功效。對於痰濕壅肺、水腫脹滿、便祕等症狀,黑牽牛可以強力瀉下,排出體內積聚的濕濁痰飲,達到通便、利水、化痰的效果。然而,黑牽牛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容易造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因此,使用神仙墜痰丸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神仙墜痰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痰止咳: 皁莢味辛、甘,性寒,入肺經。其具有消痰止咳、化瘀散結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喘、痰粘難咳等症狀,皁莢可有效化解痰液,促進其排出。
  2. 引藥下行: 皁莢性寒,可引藥下行,使藥力更易到達肺部,增強其消痰止咳的效果。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皁莢在神仙墜痰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增強了方劑的消痰止咳功效。

神仙墜痰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燥濕化痰: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咳喘痰多者,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2. 收斂固澀:白礬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止咳止瀉,對於痰液稀薄、咳嗽頻繁者,可起到固澀止咳的作用。

因此,神仙墜痰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是為了燥濕化痰、收斂固澀,以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墜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功效:
本方主治「痰壅,胸痞氣湊」及「痰飲諸病」,其核心在於「墜痰」——即通過瀉下逐痰,使壅滯於胸膈、經絡之痰濁迅速排出。適用於實痰、老痰膠結難化之證,如:

  1. 痰壅胸膈:痰濕停聚,氣機不暢,致胸悶、痞滿、呼吸不順,甚則咳喘痰多黏稠。
  2. 痰阻氣機:痰濁阻滯,影響氣血運行,可能引發肢體麻木、眩暈,或癱瘓之先兆(如「永無癱瘓之疾」提示痰濁與中風相關病症的預防)。
  3. 頑痰膠結:病程較久、痰飲積聚成實,非一般化痰藥所能化解,需峻下痰飲。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

  1. 黑牽牛(頭末)

    • 性味苦寒,瀉下逐水之力峻猛,兼能化痰。
    • 取其「頭末」(即藥材最細膩部分)以增強瀉下痰飲之效,直攻胸膈痰濁。
    • 主治「痰飲壅滯」及「水腫實證」,通過瀉下使痰濕從二便排出。
  2. 皂角(酥炙)

    • 辛鹹溫,具強烈「豁痰開竅」作用,能軟化膠結之痰,並刺激呼吸道排出痰液。
    • 酥炙後減其峻烈之性,專注於消痰破結,協同黑牽牛增強墜痰效果。
  3. 白礬

    • 酸澀寒,能「化痰燥濕」,尤其擅長化頑痰、風痰。
    • 其收斂之性可防止痰濕再生,與皂角相配,一開一收,調節痰濕代謝。

組方邏輯:

  1. 峻瀉與化痰並行
    • 黑牽牛瀉下攻逐,為「墜痰」主力;皂角、白礬輔助化痰,針對痰濁本身。三藥合用,標本兼治,既化痰又導痰外出。
  2. 劑量與炮製考量
    • 黑牽牛用一斤取頭末四兩,注重藥效精純;皂角酥炙去燥性,白礬用量較輕,防止過於傷正。
  3. 服用方法設計
    • 漸增至百丸,強調「漸消緩攻」,避免猛藥傷胃;空腹溫酒送服,借酒行藥力,助痰濕速降。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瀉下(黑牽牛)、豁痰(皂角)、燥濕(白礬)三重作用,快速分解並排出體內積痰,尤其適合「痰飲實證」而體質尚可者。其「防癱瘓」之效,推測與痰濁清除後,經絡氣血通暢,減少痰阻致中風的風險有關。

總結

神仙墜痰丸為攻逐痰飲之峻劑,以瀉代化,適用於實痰、老痰壅盛之證。其組方簡練而力專,體現了中醫「痰飲當攻」的治法,然需辨證準確,非虛痰或脾胃弱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斤(取頭末4兩),皂角(無蟲蛀者,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1兩6錢,白礬1兩2錢。
下痰。
上為細末,清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漸加至100丸,空心溫酒送下。病重者,5日、10日1服;病輕者,半月、1月1服。久服永無癱瘓之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水、消腫、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壅、胸痞氣湊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二尖瓣狹窄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墜痰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黑牽牛1斤(取頭末4兩),皂角(無蟲蛀者,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1兩6錢,白礬1兩2錢。 主治:下痰。主治:痰壅,胸痞氣湊。痰飲諸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