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和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在於其 消積化滯 的功效。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 消食化積、行氣止痛 的作用,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皁莢還有 殺蟲止癢 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
在三和丸中,皁莢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協同發揮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脾胃積滯、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三和丸]的組成中,包含[補骨脂],因為補骨脂具有強效的溫陽補腎作用。補骨脂能夠有效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等,對於提升整體健康有顯著效果。其具有溫陽補腎的功能,有助於改善由腎虛引起的健康問題。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三和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為其 瀉下通便 的功效。黑牽牛,又名黑醜,性寒,味苦,具有 清熱解毒、瀉下通便 的作用。其能 瀉火熱,消積滯,通腸道, 對於積滯內停、大便祕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三和丸方劑多用於治療 濕熱積滯、脾胃不和 所導致的腹脹、腹痛、便祕等症狀,黑牽牛的加入有助於 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 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和丸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精: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泄等症狀,胡桃仁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三和丸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遺精等症,故加入胡桃仁以增強補腎固精之效。
- 潤腸通便:胡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因腎虛引起的便祕,胡桃仁能起到緩解作用。三和丸中加入胡桃仁,既能補腎固精,又能潤腸通便,可謂一舉兩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和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腳氣
古代所謂「腳氣」與現代醫學的維生素缺乏性腳氣病不同,多指因濕、痰、氣滯、水停等引起的下肢腫脹、麻木、疼痛或痿弱無力,甚則上衝心腹的病症。其病機常與脾胃氣滯、濕濁內阻、氣血不暢相關,屬「濕腳氣」或「寒濕腳氣」範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三和丸以 行氣破滯、燥濕化痰、健脾消積 為主,兼顧溫通活血,組方邏輯可分四層解析:
1. 行氣破滯為核心
- 枳實、檳榔、木香、青皮、陳皮:
此組藥物皆入脾胃或肝經,功能疏暢氣機,破滯消脹。枳實與檳榔為君藥,一破氣下行,一降氣導滯,針對中焦氣結;木香、青皮、陳皮助其調暢三焦氣滯,尤善化解脘腹痞滿。 - 沉香、丁香皮、白豆蔻:
辛香溫散,專行氣滯中之寒濕。沉香降氣納腎,防腳氣衝心;丁香皮溫中化濕;白豆蔻醒脾開鬱,助中焦運化。
2. 逐瘀消積以通絡
- 京三稜、蓬莪朮:
二者為活血破血之品,能消積聚、通血脈,針對氣滯日久導致的血瘀,尤其適合腳氣病見下肢腫硬、疼痛者。 - 黑牽牛(頭末):
利水通便,瀉下痰涎,與行氣藥協同,引濕濁從二便出,緩解下肢腫脹。
3. 健脾燥濕以固本
- 半夏、赤茯苓、白朮:
半夏化痰降逆,赤茯苓滲濕健脾,白朮益氣燥濕,三者合用以斷濕痰之源,解決脾虛濕困的根本。 - 蘿蔔子(炒):
消食化積,助脾胃納運,防止食滯助濕。
4. 溫通助陽以化濕
- 桂(去粗皮):
溫腎通陽,助氣化以利水濕,兼散寒止痛,對腳氣寒濕型尤宜。 - 藿香:
芳香化濕,醒脾辟穢,協同白豆蔻升清降濁。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通」為要,通過 行氣導滯、活血利水、溫化寒濕 三法和合(故名「三和」),針對腳氣病的「氣滯—濕阻—血瘀」連鎖病機。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絡通,水去則腫消,符合中醫「去菀陳莝」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 寒濕壅滯、氣血不暢 之證,臨床可見下肢重脹、麻木冷痛、胸腹痞滿、舌苔白膩等症。
現代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主治腳氣,然其組方邏輯亦可類推於 現代疾病 如:
- 下肢循環障礙(如靜脈曲張、淋巴水腫)
-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濕阻
- 婦科寒濕氣滯型痛經等。
總之,三和丸體現了「治濕先治氣,氣行濕自化」的傳統思路,攻中寓補,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枳實(麩炒)2兩,檳榔2兩,半夏(湯洗)2兩,木香1.5兩,青皮(去白)1.5兩,陳皮(去瓤)1.5兩,赤茯苓(去皮)1.5兩,丁香皮1.5兩,蘿蔔子(炒)1.5兩,白朮1.5兩,京三稜4兩,蓬莪朮3兩,白豆蔻仁1兩,沈香1兩,桂(去粗皮)1兩,藿香1兩,黑牽牛1斤(微炒,搗細,頭末取0.5斤)。
上為細末,酒、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至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三和丸性溫,有一定的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三和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良反應。
- 三和丸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和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引《海上方》。 組成:皂角1挺,破故紙少許,黑牽牛1合,核桃肉少許。 主治:腳氣。
三和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胡黃連1兩,木香半兩,麝香(研)1錢。 主治:小兒諸疳,肢體羸弱,臟腑虛湧,不思乳食。
三和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三。 組成:枳實(麸炒)2兩,檳榔2兩,半夏(湯洗)2兩,木香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瓤)1兩半,赤茯苓(去皮)1兩半,丁香皮1兩半,蘿蔔子(炒)1兩半,白朮1兩半,京三棱4兩,蓬莪朮3兩,白豆蔻仁1兩,沉香1兩,桂(去粗皮)1兩,藿香1兩,黑牽牛1斤(微炒,搗細,頭末取半斤)。 主治:三焦不和,氣不升降,心胸痞悶,脅肋疼痛,因傷冷物,傳化失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