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金散
SI J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金散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止痢: 貫眾性苦寒,善於驅除腸道寄生蟲,並能止瀉痢,與四金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驅蟲止痢的功效。
- 清熱解毒: 貫眾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改善因蟲積或濕熱引起的腹痛、發熱等症狀。
四金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四金散主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荊芥可有效疏散風熱,減輕咽喉腫痛,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宣肺止咳,通竅止痛:荊芥亦具宣肺止咳、通竅止痛之效。四金散中加入荊芥,可輔助其他藥物,宣肺通竅,止咳化痰,緩解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
四金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四金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減輕瘙癢症狀。
-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四金散中添加白礬,可以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濕疹等伴有滲出液的皮膚病,白礬可以幫助止住滲出液,促進傷口癒合。
四金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有兩大原因:
- 消腫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有助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引起的腫痛。
- 活血化瘀: 皁莢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有助於治療瘀血腫痛、經絡不通等病症。
因此,在四金散中加入皁莢,可增強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療效,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金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主「腸風」,為中醫古病名,主要表現為便血鮮紅、矢氣帶血,或下血如濺,屬風熱或濕熱鬱結大腸所致。其病機多因風邪熱毒侵襲腸絡,或飲食不節釀生濕熱,迫血妄行而發。四金散以「燒存性」炮製,取其收澀止血兼清餘熱之效,契合腸風出血之急症治療。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演:
貫眾為君:性涼味苦,善清熱解毒、殺蟲止血。古籍載其「除蘊熱毒」,能直折腸道熱邪,從病本入手。燒炭存性後,涼性稍減而增澀血之力,標本兼顧。
荊芥穗為臣:辛溫輕揚,傳統用於「解散風邪」。此處取其「風能勝濕」之理,一則疏解腸道鬱熱(「火鬱發之」),二則炒炭後辛散之性轉為收斂,助貫眾止血。
白礬為佐:性寒酸澀,生用解毒燥濕,燒存性後酸性倍增。《本草綱目》謂其「吐下血,蝕惡血」,此處利用其凝固蛋白質特性,直接收澀腸黏膜破損之處,達到速效止血。
豬牙皂莢為使:醋炙後辛辣之性緩和,燒炭存性轉為溫澀。其化痰通竅之原生功效轉化為「通因通用」之妙——既能防止血止留瘀,又借醋性引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與大腸氣機相關),調節腸道氣機。
四藥協同體現「清-澀-通」三法:
- 清熱解毒(貫眾、白礬)清除腸道濕熱之因
- 收澀止血(四藥皆燒炭存性)治標急
- 疏風透邪(荊芥穗)防血止熱壅
- 微妙疏通(皂莢醋炙)避免留瘀
其服法設計(米飲調下)亦具深意:米飲甘平護胃,能緩解炭藥燥性,同時藉穀氣引藥下行。空心服藥使藥力直趨腸腑,符合「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之理。日三服則維持藥力持續,針對慢性滲血尤宜。
此方組方簡峻,全方藥性偏沉降,通過燒存性轉化藥效,將原本清熱祛風之品轉為止血專藥,體現中醫「製法效異」的炮製智慧,針對腸風出血「風熱動血」的核心病機精準施治。
傳統服藥法
貫眾1兩,荊芥穗1兩,白礬1兩(飛過),豬牙皂莢(醋炙)1兩。上同燒存性,為散。
每服1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金散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腹痛、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貫眾1兩,荊芥穗1兩,白礬1兩(飛過),豬牙皂莢(醋炙)1兩。 主治: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