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精湯
GU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肝經 3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肺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谷精湯方劑中包含谷精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谷精草性味甘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濕熱蘊蒸、小便不利、血熱妄行等症狀,谷精草能有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起到治療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 谷精湯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也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谷精草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能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谷精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谷精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泄瀉不止,白礬能有效地收斂脾胃,止瀉止痢,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瀉,尤其對於伴有腹痛、肛門灼熱等症狀的患者,白礬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總之,白礬在谷精湯方劑中,發揮了燥濕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虛濕盛、泄瀉不止等症狀,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谷精湯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清熱解毒之效。谷精湯常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熱病,荊芥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表,促進疹出,加速病邪外出的作用。
二、 利咽消腫,散結消痰: 荊芥亦具利咽消腫、散結消痰之效。谷精湯亦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荊芥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消腫止痛,化痰止咳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谷精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牝痔生瘡」,即女性外陰或肛門周圍因濕熱下注、毒邪蘊結所生之瘡腫潰瘍。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與濕熱、風邪、血瘀相關,故組方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祛風止癢為核心。
組成與治療原理:
- 谷精草:性涼味辛,善散風熱、明目退翳,在此方中取其輕揚之性,引藥上行(或外達患處),兼有清熱解毒之效,適合局部瘡瘍初起伴風熱者。
- 白礬:酸澀寒,具強效燥濕收斂、殺蟲止癢之功,直接作用於瘡面可斂瘡生肌,尤擅治療濕瘡潰爛。
- 荊芥穗:辛溫解表,祛風理血,能宣透瘡毒,緩解瘙癢不適,並助他藥透達病所。
- 臭橘(疑為「枳殼」或「臭椿皮」之別稱,暫以「枳殼」論):苦辛微寒,行氣破滯、消腫止痛,若為「臭椿皮」則燥濕清熱殺蟲,皆能輔助改善濕熱瘀阻之病理基礎。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 外治導向:全方以煎湯熏洗為用,通過局部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瘡面。
- 清熱燥濕為主:白礬為君,針對濕毒潰瘍;谷精草、荊芥穗為臣,疏散風熱並助藥力透達;臭橘為佐使,行氣或燥濕以斷病源。
- 動靜結合:荊芥穗之辛散與白礬之收斂並用,既防邪氣內陷,又避免過度收澀留邪。
總結:此方透過外治清解濕熱毒邪,調和局部氣血,體現了「祛風—燥濕—解毒」的協同思路,符合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半兩,白礬半兩,荊芥穗半兩,臭橘半兩。
上銼。
用水3升,煎5-7沸,去滓,乘熱先熏,候溫和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谷精湯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谷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谷精草半兩,白礬半兩,荊芥穗半兩,臭橘半兩。 主治:牝痔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