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癇丸

SAN XI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28%
脾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癇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開竅醒神 的功效。

  •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邪,尤其對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療效。三癇丸所治之癇症,多因肝風內動,或痰火上擾,或外感風熱所致,而荊芥可清熱解表,散風止痛,以此緩解發病的根本原因。
  • 此外,荊芥還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能通利鼻竅,使神志清醒,對於癇證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荊芥在三癇丸方中,既可疏散風熱,又能開竅醒神,起到輔助治療癇症的作用。

三癇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善於燥濕止癢,可有效抑制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與三癇丸清熱除濕、止癢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三癇丸所針對的風熱痰火、肝風內動所引起的口角糜爛、舌苔厚膩等症狀,可起到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三癇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荊芥穗:二兩
  •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劑型

  • 麵糊丸,黍米大,硃砂為衣

用法

  • 薑湯送服二十丸

主治

  • 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篇古文獻中可以看出,三癇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驚癇是一種以 ????發作、抽搐、昏仆、吐涎、啼叫等為主要症狀的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癲癇。

1. 針對病因

  • **《針灸資生經》《普濟方·針灸》**提到「小兒癇非心氣不足爾」,指出小兒癇證並非單純因為心氣不足所致,提示病因的複雜性。
  • **《明醫指掌》**指出「因驚而得者,則神不守舍,舍空痰聚」,說明驚恐是導致癇證的重要因素,且與痰濁內聚有關。
  • **《醫學入門》**詳細描述了痰與驚、怒、憂思、食積等因素的關係,並提出「肥人多痰」、「瘦人火盛」等體質差異,為辨證論治提供了依據。
  • **《濟陽綱目》**引用葉氏觀點,認為陽癇「由其有痰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陰癇則是由於「醫以寒涼攻下大過,損傷脾胃」所致,強調了痰熱在癇證發病中的核心作用。
  • **《濟陽綱目》**又引用李氏觀點,總結了癇證的病機為「痰、火與驚,三者而已」,並進一步闡述了五臟癇證的表現。

2. 藥物作用

  • 荊芥穗

    • **《明醫指掌》、《丹溪心法》、《醫學入門》、《證治彙補》、《古今醫統大全》、《濟陽綱目》**等均記載三癇丸以荊芥穗為主要成分。
    • 荊芥具有疏風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在此方中可能起到疏散風邪、透邪外出的作用。根據**《濟陽綱目》**李氏所述「癇與顛狂相似,但癇病時發時止,邪流五臟」,荊芥的疏散作用有助於阻止邪氣進一步深入臟腑。
  • 白礬

    • 各篇文獻均記載三癇丸中白礬的用量和用法(半生半枯)。
    • 白礬具有燥濕化痰、解毒殺蟲、止血的功效。在此方中,白礬的主要作用是燥濕化痰,針對癇證病機中的「痰」這一關鍵因素。
    • **《醫學入門》**記載的「追風祛痰丸」、「控涎丸」等方劑中也使用了白礬,進一步說明了其在治療痰證中的重要性。
    • **《疑難急症簡方》**中「獨聖散」、「暴僕痰涎壅塞」等方也用到了白礬,顯示其在急症中化痰開竅的作用。
  • 硃砂

    • 三癇丸以硃砂為衣,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增強方劑的鎮驚安神作用,同時可能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 多篇文獻中也提到其他治療癇證的方劑中使用了硃砂,如「硃砂消痰飲」、「安神丸」等,表明硃砂在治療癇證中的常用性。

3. 綜合分析

  • 三癇丸以荊芥穗疏散風邪,透邪外出;以白礬燥濕化痰,針對癇證的主要病機;以硃砂為衣,鎮心安神。三藥合用,共奏疏風、化痰、定驚之效。
  • 方中白礬半生半枯的用法,可能是為了調節藥性,既能取其燥濕化痰之力,又能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
  • 薑湯送服,既能溫中和胃,又能增強藥效,還能防止白礬的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從各篇文獻記載來看,三癇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特別是與風、痰、驚相關的癇證。
  • 《丹溪心法》、**《針灸資生經》《普濟方·針灸》**中將三癇丸與來復丹、醒脾丸並列,提示三癇丸可能更偏向於治療急驚,而來復丹偏向於治療慢驚,醒脾丸偏向於治療食癇。

總結

綜合多篇古文獻的內容,三癇丸主治小兒驚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荊芥穗疏風解表,白礬燥濕化痰,硃砂鎮心安神,三藥合用以達到疏風、化痰、定驚的功效。該方針對癇證病機中的風、痰、驚等因素,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2兩,白礬1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
每服20丸,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三癇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荊芥穗2兩,白礬1兩(半生半枯)。 主治:小兒驚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