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明丸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固澀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的作用。在清明丸中,白礬能有效地收斂腸胃,減少腸道蠕動,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白礬還能止血生肌,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便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白礬還具有解毒的作用,可以解毒消腫,對於一些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主治功效
清明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魯府禁方》的記載,清明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癇,症見神志不寧,時發狂躁,多言好怒,面容不澤等症狀。久服可使痰涎隨小便排出。
治療原理分析
清明丸的藥物組成相對簡單,主要由白礬和細茶兩味藥組成。結合古文中的另一則方劑,我們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白礬:具有收斂、燥濕、化痰、解毒的作用。在方中,白礬應當是主要針對「癇證」中「痰」這個病理因素發揮作用。其收斂之性能夠抑制異常的神經興奮,燥濕化痰之性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痰涎,從而減輕或消除癇證的發作。
細茶:茶性苦寒,具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利尿等功效。在方中,細茶可能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 協助白礬化痰:茶的化痰作用可以增強白礬的祛痰效果。
- 清利頭目:癇證發作時,常伴有神昏、眩暈等症狀,茶的清利頭目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利尿排毒:古文提到「久服其涎隨小便出」,提示清明丸可能通過利尿的方式將體內的痰涎等病理產物排出體外。茶的利尿作用可以促進這一過程。
參考方劑分析:古文中提到的另一則治療諸癇的方劑,由生地黃、橘紅、貝母、茯苓、黃連、遠志、酸棗仁、枳實、甘草、石菖蒲、栝蔞仁、天花粉等多味藥物組成。此方以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為主要治則,可以作為理解清明丸治療原理的參考。
- 清熱化痰:黃連、貝母、栝蔞仁、天花粉等藥物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與白礬相呼應,共同針對「痰」這個病理因素。
- 寧心安神:遠志、酸棗仁等藥物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癇證發作時的神志異常。
- 理氣化痰:橘紅、枳實等藥物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可以促進痰涎的消散。
- 健脾化痰:茯苓、甘草等藥物具有健脾化痰的功效,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痰的生成。
- 開竅醒神: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神智。
綜上所述,清明丸的治療原理可能是通過白礬的收斂、燥濕、化痰作用,配合細茶的清頭目、化痰、利尿作用,達到祛痰涎、止癇的目的。而古文中提到的另一則方劑則更加全面地體現了中醫治療癇證的「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理氣化痰、健脾化痰、開竅醒神」等治則。這些治則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於癇證的不同病理環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清明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白礬1兩,細茶1兩。 主治:風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