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腳礬石湯

浸腳礬石湯

JIN JIAO FA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浸腳礬石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殺菌止癢: 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殺菌的作用。浸泡時,白礬可有效抑制腳部真菌和細菌滋生,減輕足癬、腳氣等皮膚病症引起的瘙癢。
  2. 消炎止痛: 白礬還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炎症引起的腳部腫痛。對於腳部外傷或扭傷,浸泡白礬水亦可起到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

因此,白礬作為浸腳礬石湯的組成成分,能起到殺菌止癢、消炎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腳部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浸腳礬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腳氣衝心」。「腳氣」在傳統中醫範疇中,非指現代醫學的真菌感染(香港腳),而是一種因濕邪、風毒或寒濕下注所致的疾病,可表現為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甚則氣逆上衝、喘息心悸(即「腳氣衝心」),屬危重症候,與現代醫學的維生素B1缺乏(腳氣病)或淋巴水腫有部分相似之處。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單方組成:僅用「白礬石」一味,即明礬(硫酸鋁鉀),其性寒、味酸澀,歸肺、脾、肝、大腸經,傳統功效以「燥濕、解毒、收斂」為核心。

    • 外治特性:白礬外用法於中醫古籍常見,如浸泡、外敷,用於皮膚濕瘡、濕疹、癰腫等,通過收斂作用減少滲出,抑制局部炎症。
  2. 煎煮與用法

    • 以「漿水」(發酵的米湯或粟米汁)或清水煎煮白礬石,趁熱浸腳。
    • 漿水作用:古代認為漿水性涼滑,能調和藥性,助白礬滲透;若無漿水,清水亦能發揮白礬藥效。
  3. 治療原理推論

    • 收濕消腫:白礬的酸性收澀特性,可減緩下肢濕邪浸漬導致的腫脹,尤其針對「濕腳氣」(以腫脹為主)。
    • 清熱解毒:若腳氣伴隨局部熱痛或皮膚潰爛(如「腳氣攻心」前驅症狀),白礬的寒性能清熱,抑制濕毒上攻。
    • 引熱下行:浸腳法屬中醫「外治導引」思維,透過藥液溫熱刺激足部經絡(如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引上衝之濕熱下行,緩解「衝心」之勢。

三、配伍邏輯與局限

此方為「簡便外治單方」,針對腳氣急症(如腫脹劇烈或初期衝心徵兆)設計,利用白礬快速收濕的特性。然古代醫家亦指出,若腳氣已見「心悸氣促」等衝心重症,需內服方劑(如《千金方》麝香散)配合救治,單靠外浸恐力有不逮。

總結: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以白礬局部收濕解毒,結合溫浸法導邪外出,適合輕症或輔助治療。然其機理與現代藥理中白礬的收斂抗菌作用(抑制微生物過度繁殖)部分吻合,可視為古代對濕性腳氣的經驗療法。

傳統服藥法


白礬石2兩。
上以漿1鬥5升,煎3-5沸浸腳良。用清水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浸腳礬石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四。 組成:白礬石2兩。 主治:腳氣衝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