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鎖子

金銀鎖子

JIN YIN SUO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金銀鎖子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針對因脾胃虛寒、寒濕內侵所致的泄瀉症狀,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燥濕止癢: 白礬亦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其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瘙癢症狀,改善皮膚狀況。

因此,白礬在金銀鎖子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病症的有效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銀鎖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乳蛾、喉閉、中風牙噤」,皆屬急症實證。

  1. 乳蛾:即喉嚨兩側腫痛,類似現代之扁桃腺炎或膿腫,多由熱毒或痰火壅結所致。
  2. 喉閉:指咽喉部腫脹閉塞,呼吸吞咽困難,常見於急性喉炎或感染性疾病。
  3. 中風牙噤:因風痰閉阻經絡,導致口噤不開、言語不利,或兼見痰涎壅盛,屬中風閉證表現。

二、組成與作用邏輯

主藥分析

  1. 白礬(枯礬)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收斂止血、化痰開閉,外用可蝕瘡去腐,內服能涌吐風痰。《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解毒除熱」。
    • 本方以銅器熬製後,白礬轉為「枯礬」,更具燥濕斂瘡之效,適用於喉部腫毒潰爛。
  2. 江子(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為峻下逐水藥,傳統外用以蝕瘡排膿,內服則攻逐痰涎積滯。
    • 本方僅用24個(約3-5克),量少且經熬製後毒性降低,主要取其「開閉破結」之力,助白礬透達咽喉腫閉。

配伍邏輯

  • 攻毒與收斂並行
    巴豆辛熱開破,能攻逐痰涎、通透閉塞;白礬酸寒收斂,可清熱化痰、斂瘡生肌。二藥一攻一收,既祛邪毒,又防巴豆過度耗傷。
  • 外用內服兼施
    水調外敷治瘡毒,直接作用于局部;內服或吹喉則針對咽喉閉塞,通過吐痰開竅緩解急症。

三、治療原理推演

  1. 喉症(乳蛾、喉閉)

    • 白礬清熱斂瘡,緩解腫痛;巴豆破結消腫,促使膿毒外泄。
    • 吹喉或內服後,可能通過刺激黏膜,引發嘔吐或分泌痰涎,達到「開上竅」之效。
  2. 中風牙噤

    • 風痰壅塞時,巴豆辛烈之性可「通關利竅」,白礬助其化痰,促使痰涎排出而開噤。
    • 此用法與古代「急救稀涎散」(白礬、豬牙皂)思路相似,均以吐痰為手段。

四、總結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利用巴豆之峻烈開閉、白礬之清熱收斂,針對痰熱壅盛之急症。其用藥簡狠,體現古代急症處理「以通為用」的原則,尤重局部直接作用與痰涎排除。然須注意,此方現今臨床已罕用,然其配伍思路仍可為喉科急症治療提供歷史借鑒。

傳統服藥法


白礬1斤,江子肉24個。
用銅器將白礬熬數沸,再熬江子,以紙碾江子碎為度,出江子,將白礬出火毒,取礬黃色者搗為末;治咽喉乳峨白色者,另搗為末。
治一切毒物,以水調敷;中風者,水調服之;如牙噤,指甲挑入喉中,或竹簡吹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金銀鎖子,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 組成:白礬1斤,江子肉24個。 主治:乳蛾,喉閉,中風牙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