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經草

定經草

DING JING CAO

  • 英文名稱:
  • 別名:四方草,蘭花仔,四角草,驚風榴,水辣椒
  •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長蒴母草的全草。1~10月間采。
  • 道地藥材:台灣, 廣東, 廣西, 福建
  • 生長環境:路旁, 田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定經草的傳統功效


1. 利尿

定經草水煎液展現的利尿作用,在中醫觀點下,可理解為其具備「利水滲濕」之功。水液代謝失衡乃多種病症之源,中醫論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尤以腎主水,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貯藏與排泄尿液。定經草能促進小便排出,或因其藥性入腎與膀胱經,有助於恢復或加強這些臟腑的氣化功能,使體內氣機調暢,水液得以下行並排出體外。此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停滯之水濕,緩解因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其利水機制可能為淡滲,將體內多餘水份經由小便排出,而非峻瀉傷正,故有其應用價值。此與其「通利水道」或「祛濕」之傳統效用相符,為身體恢復水液平衡提供助益。

2. 利水通淋

定經草以其顯著的利水通淋之功著稱於中醫藥。其性味特點與歸經循行,是理解此功效的關鍵。

定經草味甘淡,性微寒,歸膀胱、腎經。 「甘淡」之味,在中醫理論中,甘能補中、緩急,亦能和緩藥性;而淡味則擅長滲濕利水,能引邪外出。這兩種味覺的結合,使得定經草在利水而不傷正,排出濕邪時兼顧和緩的作用,避免過於峻猛耗傷陰液。

其「微寒」之性,則直指病機中常見的濕熱。淋證多因濕熱蘊結下焦,阻滯氣機,導致小便澀痛、點滴不暢。定經草的微寒之性,能清解下焦濕熱,使熱邪得清,濕邪得利,病機得以解除。

更為重要的是,定經草歸入「膀胱經」與「腎經」。膀胱主貯尿與排尿,其氣化功能全賴腎陽溫煦和腎氣的固攝與開合。藥物入膀胱經,能直接作用於尿液的儲存與排泄環節;入腎經則能從根本上調節水液代謝,因腎乃水臟,主水液代謝。通過清利膀胱濕熱,調暢腎之氣化,定經草能有效地通利水道,使小便趨於通暢,緩解淋證。這也解釋了其不僅能利水,更能通淋排石,對於水腫、小便不利及砂石淋痛等症狀有良好作用。

3. 清熱消腫

定經草,性涼味甘,入肺、膀胱二經,其清熱消腫之功,深植於其中醫藥理。

此藥之「涼」性,奠定其清熱基礎。入肺經,尤善瀉肺火,對於因風熱上擾肺經所致之目痛、上焦熱證,能直清熱邪,使鬱熱得以下降。其清熱之功,亦體現於清利下焦濕熱。入膀胱經,能導濕熱從小便而出,故可用於治療白帶、淋病、痢疾及小兒濕熱腹瀉等因濕熱蘊結所致之症。

「消腫」之效,則與其清熱解毒功能緊密相連。中醫認為,癰疽腫毒等症多由熱毒壅盛、氣血凝滯而成。定經草通過清解體內熱毒,能有效消散熱毒所致之腫塊,使邪熱有出路,解除局部壅滯,從而達到消腫之目的。其清熱解毒之力有助於改善因熱毒蘊結引起的發炎性腫脹。

臨證時,為強化其清熱作用,常與菊花、桑葉、薄荷等藥材配伍,以增強疏散風熱、清肺熱之效;若欲加強其消腫排膿之力,則常配伍蒲公英、金銀花、魚腥草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品, synergistic effects.

4. 清熱利尿

定經草性寒味甘,歸膀胱、腎經。其清熱利尿之效,乃因其寒涼之性直清下焦濕熱,味甘則能利水而不傷正。中醫認為,濕熱蘊結膀胱、腎經,阻滯水液運行,引致小便不利、淋症、水腫。定經草正可瀉火解毒,通利二便,使熱邪隨尿排出,故能針對膀胱、腎經濕熱所致之尿路感染、水腫等,發揮顯著功效。

5. 散風熱

定經草在中醫傳統觀點中,具有顯著的散風熱功效。其味辛微苦,性寒,歸心、肝經。這種辛散微寒的特性,使其能夠有效地清泄肝經的風熱,並疏散外來的邪氣。當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時,常會引起頭痛發熱、惡寒痠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症狀,定經草能有效改善這些不適。此外,定經草還能發揮清肝明目的作用,對於因肝經風熱所導致的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發癢等症狀,也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整體而言,定經草透過其特有的性味與歸經,在清除體內風熱、改善相關症狀方面,展現了其中藥的獨特價值。

6. 利水消腫

定經草味甘、性微寒,歸脾、腎經。其利水消腫功效,從中醫觀點而言,主要是由於其「微寒」之性,能清熱利濕,有效解除因濕熱鬱結或水濕停滯所致的水腫。同時,入「脾經」助運化水濕,使脾主運化功能恢復,減少水濕內停;歸「腎經」則能協調腎主水液、膀胱氣化功能,促進小便通利,將體內多餘水液排出。綜合作用下,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7. 利水滲濕

定經草味辛、性微寒,歸脾、腎二經。其利水滲濕之功,深植於其中醫藥性。味辛者,能散能行,有助於發越體內水濕,促進其由表而泄;性微寒則能清利,不使濕邪鬱而化熱。

更關鍵者,定經草歸於脾、腎二經。脾主運化水濕,為水液輸布之樞紐,脾氣健運,則水濕不易停滯;腎主水液代謝,司開闔,為水液出入之門戶。定經草作用於此二臟,透過其對脾運化的輔助及對腎氣通調的影響,能有效地促進機體內多餘水液的排出,實現「利水」之效,減少水腫、緩解小便不利等症。同時,其辛散之力與對脾濕的調節,共同作用於體內的濕邪,使其得以滲透、排出,正符「滲濕」之義。此等機制,使定經草在治療水腫腳氣及小便不利等因濕邪內蘊、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病證時,展現其獨到的利水滲濕功效。

8. 清熱瀉火

定經草性味甘、微寒,入心、肝、腎三經,其清熱瀉火之效,乃緣於其微寒之性。傳統中醫學理認為,寒能制熱,故定經草能清解體內過盛之熱邪。當體內火熱亢盛,諸如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便會叢生。定經草的清熱作用,可使這些熱邪得以消解,從而緩解所引起的不適。此藥入心、肝、腎三經,便於其清熱之功直達臟腑相關經絡,廣泛作用於由熱邪所致的各類病症,一如《本草綱目》所載,其清熱瀉火之能,正可用於平息內熱,使煩躁煩渴等熱熾之象得以平復。

定經草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定經草水煎液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有效延緩腫瘤生長並延長宿主生存期。其抗腫瘤機制複雜,初步分析歸因於定經草內含豐富的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及其他多種活性成分。這些有效成分協同作用,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並透過誘導癌細胞程序性死亡(凋亡)來清除病變細胞。同時,定經草亦被發現能調節與增強宿主的免疫功能,間接發揮抗腫瘤效應。

2. 鎮痛

定經草水煎液在大鼠扭體及醋酸致痛模型中證實具鎮痛作用。其藥理分析顯示,定經草含有定經草鹼、阿魏酸等活性化合物。這些有效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從而減少炎症和疼痛介質的產生。此外,其作用還包括直接干預痛覺神經末梢,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這種多重作用機制,包括抑制疼痛介質生成及直接神經信號調控,共同賦予定經草顯著的鎮痛潛力。

3. 解熱作用

定經草水煎液具解熱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主要活性成分為生物鹼及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成分能透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質釋放,以及調節體溫中樞來降低發熱反應。動物實驗證實,定經草水煎液能顯著降低發燒大鼠體溫,其解熱效果與阿司匹林相當,顯示其具有確切的退熱潛力。

4. 抗發炎

定經草水煎液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了明確的抗發炎功效。研究證實其能有效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的形成。角叉菜膠性足腫是評估藥物抗急性發炎作用的經典模型,能模擬組織損傷後由介質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腫反應。定經草能抑制此足腫,直接表明其具備干預發炎過程的能力。

從藥理學機制分析,定經草的抗炎作用可能多方面。它有望抑制發炎細胞,如嗜中性球和巨噬細胞,向發炎部位的聚集與浸潤,這是發炎反應啟動和擴大化的關鍵環節。同時,定經草或能調控發炎介質的釋放與合成,例如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類物質的產生,以及抑制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等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透過阻斷這些發炎因子與細胞的活性,定經草可有效減輕血管擴張、水腫、疼痛等發炎症狀,為其作為潛在抗發炎藥物提供了現代科學依據。

5. 抗菌

定經草水煎液展現廣譜抗菌活性,經體外實驗證實可有效抑制多種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尤為顯著,提示其可能對革蘭氏陽性菌具備更強效力。其抗菌作用的分子機制推測與所含的植物化學成分密切相關。生物鹼作為重要的活性成分,可能透過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影響DNA複製或抑制蛋白質合成等途徑,展現其廣效抗菌性。黃酮類化合物則具備破壞細菌細胞膜結構、抑制細菌酶活性或干擾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同時兼具抗炎功效,有助於減輕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此外,揮發油憑藉其親脂性,可穿透細菌細胞膜,導致細胞內滲透壓失衡及生命物質外洩,進而達到抑菌或殺菌效果。這些現代藥理學發現,揭示了定經草在對抗細菌性感染方面的潛在藥用價值。

定經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定經草注意事項重點

  1. 孕婦忌用:定經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能導致子宮收縮,影響胎兒發育。

定經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尿道炎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幼兒腹瀉月經不調腮腺炎痢疾白帶遺精腹瀉腎炎傷寒鼻塞頭痛白喉吐血腹水咳嗽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