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ommelina communis L. Commelinacommunisl. Herbacommelinae, Common Dayflower Herb
- 別名:三角菜,水浮草,淡竹葉,鴨腳草,野靛青,竹葉草,地地藕,鼻斫草,鴨鵲草,雞舌草,竹根菜,鴨仔草,碧蟬兒花,鵝兒菜,三莢菜,藍花菜,碧竹草,螢火蟲草,竹葉活血丹,帽子花,桂竹草,三筴子菜,竹葉菜,菱角傘,竹雞草,碧蟬花,蘭花草,翠蝴蝶,鴨子菜,碧竹子,耳環草,竹節菜,水竹子,竹管草,藍姑草,牛耳朵草,淡竹葉菜,鴨食草,露草,青耳環花,竹葉蘭,藍花姑娘,竹雞莧,碧蟬,藍花水竹草,雞冠菜,碧蟾蜍
- 來源:本品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採收,曬乾。
- 生長環境:路邊, 溝邊, 山坡, 草叢, 林緣, 荒地, 田野, 田埂, 宅旁牆角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鴨跖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鴨跖草,性味甘寒,入肺、胃、小腸經,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解毒利濕功效。其甘寒之性,善能清解體內之熱毒,尤其適用於火熱熾盛或熱邪留戀不去的病症。傳統中醫認為,本品能清散外感熱邪,對於外感發熱或熱病高燒不退,無論單用或配伍解表、清熱藥材,均能直達病所,引邪外出。
其清火解毒之力,使其成為處理咽喉腫痛的常用藥物,常與蒲公英、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之品配伍,以增強療效,迅速緩解紅腫熱痛。對於癰腫瘡瘍等皮膚熱毒證,鴨跖草亦能發揮其清熱消癰作用,配合地丁草、野菊花等,內服外用兼施,以達釜底抽薪之效。此外,其清熱利濕作用亦可緩解膀胱濕熱所致的不適。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鴨跖草所含活性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印證了其在清熱、抗炎方面的潛力。
2. 清熱解毒
鴨跖草,性味甘、淡,微寒,歸肝、肺、腎經。其清熱解毒之功,源於其能清泄體內濕熱與火毒。中醫所謂「熱」,表現為發熱、咽喉腫痛、高熱不退等症,鴨跖草能涼血瀉火,使熱邪得解。而「毒」則指熱邪凝聚所致之癰腫疔毒、濕疹、皮膚瘙癢等,本品透過清熱利濕,消腫散結,從根本上化解熱毒,解除病灶。對風熱感冒、熱淋澀痛亦具良效,皆因其能宣散外邪,利水通淋,體現其多途徑清熱解毒之特性。
3. 清熱利尿
鴨跖草性寒,味甘、苦、鹹,歸膀胱、腎經,使其具備清熱利尿的顯著功效。其寒性善於清瀉體內熱邪,尤其針對濕熱蘊結下焦,導致小便灼熱澀痛、淋漓不暢等症狀。同時,本品透過入膀胱、腎經,能促進水濕代謝與排出,有效改善小便不利、水腫等情形。此藥內清濕熱、外利水濕,體現了中醫對水液代謝失衡及熱邪侵擾泌尿系統的整體調治觀點。
4. 潤肺
鴨跖草性微涼,味甘、酸,歸肺、肝經。其潤肺之效,從中醫觀點解析,核心在於其性味與歸經的協同作用。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賴津液滋養以維持正常功能。鴨跖草味甘,甘能補益緩急、滋養潤燥,直接作用於肺,補充肺部津液,滋潤肺臟,能緩解肺燥之症。其味酸,酸有收斂固澀、生津斂肺之能,有助於生成體內津液以滋潤肺陰,並能斂肺止咳,尤其適用於肺陰不足或肺燥所致的乾咳少痰。再者,其性微涼,能清解肺中鬱熱,減少熱邪灼傷津液,間接保護並潤澤肺部。故鴨跖草常被應用於治療肺熱、乾咳、痰少黏稠等肺津不足或肺燥之證,體現其滋潤肺臟、清利氣道之功。
5. 清熱涼血
鴨跖草性涼味苦、甘,歸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之功,正是根於此性味歸經。性涼直入熱邪,苦能清泄燥濕,甘則和中兼能緩急。當血分有熱,迫血妄行,或熱毒蘊結,致使血熱症狀顯現時,鴨跖草入心經,因心主血,能清心火,涼血以寧神;入肝經,乃肝藏血之府,可瀉肝熱,涼血而解毒。其入腎經,則有助於清利腎中濕熱或虛熱,其涼血之效能滲透三臟。
從其功效延伸,鴨跖草清熱涼血之力,使其應用於發熱、感冒、喉嚨痛等外感熱邪犯表或熱毒上攻之症,能清瀉表裡熱毒,透熱外出。又如濕疹、皮膚瘙癢,中醫多辨為血熱、濕熱蘊結肌膚,鴨跖草涼血以清熱,兼能利濕,使熱毒不滯,血熱得清,則皮膚諸症自然緩解。此皆體現中醫「熱者寒之」、及「涼血以散熱」之治療精髓。
6. 解毒
鴨跖草在中醫藥學中,性味甘、淡,微寒,歸經於肝、胃、大腸。其解毒功效主要體現於其清熱、利濕、涼血之作用。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受邪內蘊,可致濕熱內生,或感受外來毒邪,皆可形成「毒」。鴨跖草長於清解熱毒、排出濕邪,透過促進內外排泄功能,以達化解積毒之效。常用於熱毒熾盛所致之各類中毒證,如食、藥、化學物質中毒;亦可用於溫邪犯表、熱毒內蘊之感冒、流感等溫病。對蛇蟲咬傷,則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既可內服,亦可搗爛外敷以解局部熱毒。
7. 散風熱
鴨跖草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清熱解毒之功。其寒涼之性,善能清解風熱邪氣;其苦能泄熱。風熱感冒、頭痛、身痛、咽喉腫痛等症,多由風熱之邪外襲或內鬱所致。鴨跖草以其直入肝經之特性,清散由肝經或表分之風熱,故能直擊病源,紓緩相關症狀。
8. 利水消腫
鴨跖草,性味甘寒,能清熱利濕、消腫散瘀。中醫觀點認為,水腫多由濕熱蘊結、水濕內停所致。鴨跖草之甘寒能清解積熱,其利濕之功則能助水液循常道排出體外,使濕去則水腫自然消退。故其對於濕熱交阻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具備顯著的利水消腫作用。
鴨跖草的古代典籍
鴨跖草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鴨跖草含有的黃酮類、酚酸類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經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可能透過增強肝臟解毒酶活性及清除自由基,來促進肝臟代謝功能並發揮抗氧化作用。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化學性或免疫性肝損傷,減少肝細胞凋亡與壞死,以及抑制肝臟炎症反應,從而起到保護肝臟組織的作用。此外,研究亦提示鴨跖草或能促進肝細胞增殖與再生,加速受損肝臟的修復進程,進一步提升肝臟對抗各種不利因素的抵抗力,支持其在保肝利膽方面的潛力。
2. 抗發炎
鴨跖草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抗發炎功效涉及多重現代藥理機制。研究指出,鴨跖草萃取物能顯著抑制實驗動物體內之急性炎症反應,如在大鼠模型中觀察到其對足跖水腫及白血球過多反應的抑制作用,這表明其能有效減輕炎症早期階段的組織腫脹與免疫細胞浸潤。在分子層面,鴨跖草可透過抑制多種炎症相關酶的活性來發揮作用,例如環氧合酶(COX)和脂氧合酶(LOX),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關鍵炎症介質之合成。此外,其活性成分亦展現調節細胞因子平衡的能力,例如影響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促發炎介質的表達,有助於緩解炎性級聯反應。這些藥理作用為鴨跖草作為潛在抗炎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可用於治療因炎症引起的疾病。
3. 抗菌抗病毒
鴨跖草的抗菌抗病毒功效,源於其含有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尤以黃酮類化合物和生物鹼為關鍵。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黃酮類化合物主要透過破壞細菌細胞膜完整性、抑制細菌酶活性(如DNA螺旋酶),以及干擾生物膜形成來發揮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具抑制潛力。在抗病毒方面,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病毒複製周期中的關鍵步驟,如阻止病毒吸附宿主細胞、干擾病毒基因組複製,甚至直接作用於病毒顆粒。生物鹼則展現多樣的抗菌機制,包括干擾細菌的DNA複製與蛋白質合成,並可能透過特異性靶向病毒酶來抑制病毒活性。這些成分的綜合作用,賦予鴨跖草廣譜的抗菌抗病毒潛力,例如對呼吸道或消化道常見病原體。其藥理作用機制正持續透過細胞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深入闡明。
鴨跖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6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鴨跖草的炮製
- 揀去雜質
- 洗淨
- 切斷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鴨蹠草注意事項
- 脾胃虛弱者用量宜少:鴨蹠草性寒,過量服用易傷及脾胃,故脾胃虛弱者應慎用,且用量不宜過大。
- 脾胃虛寒者慎用:鴨蹠草性寒,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寒者應避免服用。
- 腎虛者慎用:鴨蹠草具有利尿功效,過量服用易導致腎陰虛損,故腎虛者應慎用。
- 孕婦禁用:鴨蹠草具有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孕婦服用易導致流產,故孕婦應禁用。
- 飲食禁忌:服用鴨蹠草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生薑等,以免影響藥效。
鴨跖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鴨跖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左旋-黑麥草內酯(Joliolide), 無羈萜(friedel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D-甘露醇(D-Mannitol), 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 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 哈爾滿(Harman), 去甲哈爾滿(Norharman), 花色甙(anthocyanin), 鴨蹠黃酮甙(Flavocommelin), 丙二酸單酰基-對-香豆酰飛燕草甙(Malonylawobanin), 鴨蹠蘭素(Commeli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