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加皮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五加皮性溫,善於補益腎氣,但單用易燥,而當歸可滋潤血脈,緩解五加皮的燥性,並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效。
- 協調藥性,增強補益效果: 五加皮偏於補腎陽,而當歸偏於補血,二者相配,可相互協調,達到陰陽平衡,補益效果更佳。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亦可促進五加皮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其補益功效。
五加皮湯為傳統中醫方劑,用於強筋健骨、袪風除濕。其中,沒藥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性溫味苦,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在五加皮湯中加入沒藥,旨在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受損組織修復,並能緩解因風濕所致的關節疼痛與肌肉僵硬。尤其對於慢性風濕病患者,或是外傷後需加速康復者,沒藥的加入能有效提升療效,使五加皮湯在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方面發揮更全面的功效。通過對沒藥的應用,中醫充分展示了其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理念,體現了中藥方劑的精妙配伍與深遠智慧。
五加皮湯,顧名思義,以「五加皮」為主要藥材,其藥性溫和,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方劑中加入五加皮,正是因為其對治療風寒濕痺、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五加皮味甘、性溫,能補益肝腎,改善腎氣不足所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同時,五加皮還能祛風除濕,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因此,五加皮湯以五加皮為君藥,以其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為治療風寒濕痺、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提供了有效的藥物基礎。
五加皮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祛風濕、強筋骨。其組成中包含五加皮、羌活、獨活、防風等多種草本植物,以及礦物質藥材芒硝。芒硝,性寒味鹹,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功。在五加皮湯中加入芒硝,旨在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效果,促進體內濕熱之邪的排出,尤其適合治療因風濕熱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紅腫等症狀。此外,芒硝還能輔助改善由於風濕久滯導致的氣滯血瘀,使五加皮湯整體療效更為全面,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
五加皮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為了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腫散結之功效。五加皮則補肝腎,強筋骨,兩者搭配,既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例如,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青皮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五加皮的功效,促進傷處瘀血消散,加速康復。
五加皮湯中加入花椒,是利用其辛熱之性,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其辛熱之性可溫煦脾腎,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腰膝冷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花椒還有祛風濕、行氣活血的功效,可輔助五加皮等藥物,共同達到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因此,五加皮湯中加入花椒,不僅可以增強藥效,還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五加皮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舒經活血、調理脾胃,常見於治療風寒體質或氣血不足的症狀。在這個方劑中,香附的加入具有重要意義。香附,性味辛、苦、平,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其獨特的香氣可以幫助疏通氣機,改善氣滯帶來的不適。例如,當人體受到外界寒邪入侵,或因心理壓力導致氣滯時,經絡可能會受到阻礙,產生疼痛或不適。香附的使用能夠有效地促進氣血循環,減少因氣滯而引起的疼痛,從而提高整體療效。此外,香附還能夠調和脾胃,增強消化功能,進一步支持身體的自我恢復。因此,在五加皮湯的組閤中,香附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健脾和行氣作用,也使整體療效更加完整和諧,符合中醫調和的治療理念。
五加皮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五加皮湯以補腎壯陽、祛風濕為主,丁香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與五加皮等藥材相配,可增強補腎壯陽的效果,並改善寒性體質,提升藥效。
- 調和藥性: 五加皮性溫,但偏燥,丁香加入後,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五加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治風濕痹痛,尤適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腰膝酸軟、肢體疼痛。方中麝香為珍貴藥材,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麝香在五加皮湯中的應用,旨在增強全方行氣活血、通經止痛之力。方中五加皮補肝腎、強筋骨,與麝香相輔相成,既可緩解因肝腎虛損引起的筋骨痿弱,又能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病灶修復,對風濕痹症有顯著療效。麝香用量雖微,卻是提升整體療效之關鍵,彰顯中醫配伍精妙,體現辨證施治之原則。
五加皮湯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溫通經絡: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通絡之功效。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擅長補益肝腎、祛風除濕。蔥白搭配五加皮,可加強藥性,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
- 助藥力,增效力: 蔥白氣味芳香,可引藥入經,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同時,蔥白亦能緩解五加皮的燥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因此,五加皮湯中加入蔥白,不僅有助於散寒解表,更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五加皮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五加皮性溫,補腎壯陽,而地骨皮性寒,清熱降火。兩者搭配,一補一瀉,寒熱相濟,可有效平衡藥性,避免單一藥物過於偏燥或偏寒,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腎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等症狀。
- 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 五加皮補腎壯陽,但同時也有可能助長陽氣過盛,導致頭昏腦脹、口乾舌燥等副作用。地骨皮清熱降火,可有效抑制五加皮的燥熱之性,避免副作用的發生,使藥物療效更安全、更穩定。
五加皮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五加皮湯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一些寒邪凝滯、血瘀不通所致的疼痛,牡丹皮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 配伍增效:五加皮性溫,味甘,擅長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避免五加皮溫燥之性過於偏燥,避免燥熱傷陰。同時,牡丹皮活血化瘀的作用,也能促進五加皮的藥效發揮,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加皮湯之組成、功效與應用
中藥方劑「五加皮湯」在歷代醫籍中記載頗多,但組成與主治略有不同。以下綜合分析古文獻,介紹五加皮湯的組成、治療原理與臨牀應用。
一、五加皮湯之組成
根據不同古籍記載,五加皮湯的組成有所差異,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聖濟總錄》記載之五加皮湯:
- 治風庳腿四肢緩弱方: 五加皮、當歸、沒藥、芒硝、青皮、花椒、香附、丁香、麝香、蔥白、地骨皮、牡丹皮等十二味藥。此方組成較為複雜,功效全面,涵蓋補血活血、祛風除濕、散瘀止痛、瀉下通便、理氣解鬱、溫中散寒、開竅醒神等。
- 治風濕腰痛方: 此方組成藥物達十五味,但未明確列出具體藥材,推測可能包含上述部分藥材,並加入其他祛風濕、止痛、補益肝腎之品。
- 治腰痛強直,筋脈拘急方: 此方由十味藥組成,亦未明確列出藥材,推測可能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為主。
- 治肝虛受風,筋脈拘急,手足𤸷痹,目視不明方: 此方組成藥材亦未詳載,推測可能包含補肝養血、祛風通絡、明目之品。
- 治青盲,目無所見方: 此方組成同樣未詳載,推測可能以養肝明目、活血通絡為主。
- 治婦人血風勞氣方: 此方組成未詳載,推測可能包含補氣養血、祛風除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之品。
2. 《嚴氏濟生方》記載之五加皮湯:
- 嚴氏所載五加皮湯主要用於治療「筋極」,即筋脈拘急疼痛、四肢活動不利等症狀。其組成可能包含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舒筋止痛之品。
3. 《正骨心法要旨》記載之五加皮湯:
- 此書中所載五加皮湯主要用於跌打損傷之後,具有舒筋活血、定痛消瘀之功效。其組成可能包含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之品。並搭配疏血丸內服,外用五加皮湯燻洗,敷烏龍膏。
4.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之五加皮湯:
- 此方由五加皮、丹參、石斛、杜仲、附子、牛膝、秦艽、川芎、防風、桂心、獨活、茯苓、麥門冬、地骨皮、薏苡仁等十五味藥組成。主治腎勞虛寒所致諸症,功效以溫補腎陽、祛風除濕、養血活血、強筋壯骨為主。
5. 《證治準繩‧類方》記載之五加皮湯:
- 此書記載了兩種五加皮湯:
- 治筋實極方: 由木瓜、虎脛骨、五加皮、當歸、桑寄生、酸棗仁、人參、柏子仁、黃耆、甘草等藥組成,主治筋脈拘急疼痛、四肢活動不利等症,功效以補氣養血、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為主。
- 治筋實極,咳則兩脅下痛方: 由羌活、羚羊角、赤芍藥、防風、五加皮、秦艽、枳實、甘草等藥組成,主治筋脈拘急疼痛,並伴有咳嗽、脅痛等症狀,功效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理氣止痛為主。
6. 《痘科辨要》記載之五加皮湯:
- 此書記載的五加皮湯用於治療痘瘡後期,面目虛浮、四肢腫滿等症狀,由五加皮、蒼朮、桔梗、木通、防風、桑白皮、薑皮、豬苓、澤瀉等九味藥組成。功效以健脾利濕、宣肺利水為主。
二、五加皮湯之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不同古籍記載,五加皮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祛風除濕: 五加皮、防風、獨活、秦艽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當歸、川芎、丹參、赤芍、沒藥、麝香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溫經散寒: 附子、桂心、花椒、丁香等藥物具有溫經散寒、通陽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脘腹冷痛、肢體冷麻等症狀。
- 補益肝腎: 杜仲、牛膝、石斛、人參、黃耆等藥物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肢體痿軟等症狀。
- 理氣止痛: 青皮、香附、木香、枳實等藥物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經行腹痛等症狀。
- 健脾利濕: 茯苓、薏苡仁、蒼朮、豬苓、澤瀉等藥物具有健脾利濕、消腫利水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 宣肺利水: 桔梗、桑白皮等藥物具有宣肺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痘瘡後期,肺氣失宣所致的面目虛浮、四肢腫滿等症狀。
三、五加皮湯之臨牀應用
五加皮湯的臨牀應用廣泛,根據不同組成和功效,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風濕痹痛: 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等。
- 跌打損傷: 如骨折、扭傷、挫傷等。
- 肝腎不足: 如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肢體痿軟等。
- 氣滯血瘀: 如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經行腹痛等。
- 脾虛濕盛: 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
- 痘瘡後期: 如面目虛浮、四肢腫滿等。
- 其他: 如婦女血風勞氣、青盲、腎勞虛寒等。
四、結論
五加皮湯是一張歷史悠久、臨牀應用廣泛的中藥方劑。其組成雖有不同,但核心藥物均為五加皮,並根據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補益肝腎、理氣止痛、健脾利濕、宣肺利水等功效。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五加皮湯組成,並注意藥物劑量和用法,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五加皮(銼) 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 1兩,芍藥1兩,牡丹皮1兩,海桐皮(銼) 1兩,桂(去粗皮) 1兩,乾薑(炮) 1兩,芎藭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加油浸錢1文,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加皮湯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 五加皮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慎用。
- 五加皮湯有刺激性,如果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加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海上名方》。 組成:五加皮。 主治:陰癢有汗。
五加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五味皮(銼)半兩,芍藥半兩,萆薢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蘆根(切)半兩,杜仲(去粗皮,切,炒)半兩。 主治:風濕腰痛。
五加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五加皮(銼)半兩,芍藥半兩,萆薢半兩,蘆根(銼,焙)半兩,杜仲(去粗皮,銼,炒)半兩。 主治:腰痛強直,筋脈急,不可俯仰。
五加皮湯, 出處:《金鑑》卷八十八。 組成:當歸(酒洗)3錢,沒藥3錢,五加皮3錢,皮消3錢,青皮3錢,川椒3錢,香附子3錢,丁香1錢,麝香1分,老蔥3根,地骨皮1錢,丹皮2錢。 主治:舒筋和血,定痛消瘀。主治:兩額骨跌打損傷破皮,二目及面浮虛腫。
五加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五引《濟生》。 組成:羌活(去蘆頭)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赤芍藥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五加皮(洗)半兩,秦艽(去蘆)半兩,枳實(去瓤,麸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筋實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五加皮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五加皮10兩,丹參8兩,石斛(酒浸)6兩,杜仲(酒浸,炒絲斷)5兩,附子(炮,去皮臍)5兩,牛膝(酒浸)4兩,秦艽4兩,川芎4兩,防風4兩,桂心4兩,獨活4兩,茯苓4兩,麥門冬(去心)3兩,地骨皮3兩,薏苡仁1兩。 主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顔色枯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