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之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亦能緩解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肺氣鬱閉,氣道阻塞,從而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在行氣香蘇散中,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所致的氣機阻滯,緩解咳嗽、胸悶、氣痛等症狀,發揮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止痛的功效。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因有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機流通,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行氣香蘇散中其他藥物如香附、蘇梗等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柴胡與之配合,可以增強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進一步緩解患者症狀。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寬中: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陳皮,可與香附、蘇葉等藥物共同行氣寬中,疏肝解鬱,幫助氣機流通,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
2. 和中降逆: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加入陳皮,可與半夏、茯苓等藥物共同和中降逆,消除痰濁,防止氣逆上湧,進一步緩解胸膈滿悶、噁心嘔吐等症狀。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之功效,可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對於氣滯血瘀、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香附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進而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香附在行氣香蘇散中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方中加入烏藥,可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脘腹冷痛等症狀。
- 溫脾散寒:烏藥亦能溫脾散寒,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烏藥,不僅有助於行氣止痛,同時也有助於溫脾散寒,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活血,止痛解鬱。方中以香蘇散為基礎,主治胸悶、氣滯、心煩等症,川芎的加入可增強行氣止痛之力,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有助於舒緩胸悶氣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暢經絡的效果。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邪、通絡止痛之效。方中因風寒濕邪阻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難忍,羌活可散寒解表,驅散風寒濕邪,使經絡通暢,緩解疼痛。
- 配合香蘇,增強解表之力: 香蘇辛溫,善於行氣解表,而羌活亦有辛溫解表之效,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解表之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化痰: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破氣消積、行滯化痰的功效。本方以香蘇、紫蘇葉等芳香之品宣肺散寒,而枳殼則可助其行氣止痛,並化解痰濁,使氣血暢通,痰涎易於排出。
- 理氣和胃:本方以蘇葉、香薷等溫熱之品解表散寒,但亦易傷胃。枳殼可理氣和胃,緩解蘇葉等辛溫之品對胃的刺激,避免其損傷脾胃。同時,枳殼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蒼朮,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氣機不暢的病症有較好的療效。行氣香蘇散所治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都與痰濕阻滯有關,蒼朮的加入能有效化解痰濕,疏通氣機。
- 健脾燥濕:蒼朮還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對於因脾胃濕阻,而導致的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蒼朮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此方多用於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者,麻黃可宣散肺氣,使寒邪外解。
- 通竅止痛:麻黃亦可通鼻竅,散寒止痛。此方中加入香蘇等芳香開竅之品,更能促進麻黃通竅止痛之效,用於鼻塞頭痛,效果顯著。
麻黃性溫,可助陽氣升發,故行氣香蘇散中加入此藥,可使藥性協調,發揮更佳療效。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方中香蘇散辛溫燥烈,易傷陰耗氣,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藥毒,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香蘇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甘草能增強方中其他藥物的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功效,使藥力更強,效果更顯著。
主治功效
行氣香蘇散主治功效分析
行氣香蘇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一個具有解表散寒、理氣和胃功效的方劑。
組成
- 紫蘇葉:解表散寒,理氣和胃
- 柴胡: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香附:理氣解鬱,止痛散結
- 烏藥:行氣止痛,疏肝解鬱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止經
-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
- 枳殼:理氣消食,化痰止咳
- 蒼朮:燥濕運脾,行氣消積
- 麻黃:發汗解表,平喘利水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養心
古代功效主治
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痠痛,七情氣逆,嘔吐洩瀉,飲食不下。
治療原理
1. 外感風寒
從多篇古文記載可見,醫家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外感風寒。
- 《濟世神驗良方》:「外感風寒,脈浮而微,或自汗,蓋冒風也,以芎芷香蘇散加羌活、防風主之;脈弦而懸,或惡露不退,是感寒也,以五積散主之;脈浮而緊,風寒兩感,以五積交加散主之,有汗去麻黃加人參。」
- 《萬病回春》:「外感風寒濕氣,頭疼身熱憎寒,遍身骨節麻木而痛」
- 《古今醫鑒》:「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痠痛」
- 《簡明醫彀》:「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熱。」
- 《方劑辭典》:「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痛。手痛。足痛。肩臂痛。遍身骨節痛。麻木。」
-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外感風寒,濕氣頭疼,身熱憎寒,遍身骨節麻木而痛」
- 《濟陽綱目》:「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以上醫案皆強調了本方對於外感風寒的治療作用。方中麻黃、紫蘇葉、羌活皆能發汗解表、疏散風寒,其中麻黃「發汗解表,平喘利水」,紫蘇葉「解表散寒,理氣和胃」,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
2. 內傷飲食
行氣香蘇散還常用於治療內傷飲食、食積所致的症狀。
- 《續名醫類案》:「一醫作風治,一醫以痰火治,俱罔效。診之,六脈沉數,氣口緊。此非風非痰,乃氣夾食也。其家人始悟曰:適正食之際,被惱怒所觸,遂致如此。用行氣香蘇散加木香、青皮、山楂即愈。」
- 《萬病回春》:「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
- 《古今醫鑒》:「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
- 《簡明醫彀》:「內傷飲食生冷,腹脹」
- 《壽世保元》:「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
- 《方劑辭典》:「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
-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
- 《雲林神彀》:「飲食過多脾胃傷,傷食夾氣感寒涼,肚腹脹痛發寒熱,消食發表順氣良。」
- 《濟世全書》:「治內傷飲食,…夾食夾氣,胸膈脹滿,肚腹疼痛」
- 《濟陽綱目》:「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
以上醫案說明瞭本方對內傷飲食的治療作用。方中蒼朮「燥濕運脾,行氣消積」,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枳殼「理氣消食,化痰止咳」,均有助於消食導滯。
3. 氣機鬱滯
除了外感、食積,情志因素導致的氣機不暢也是行氣香蘇散的主治範圍。
- 《萬病回春》:「七情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 《古今醫鑒》:「七情氣逆,嘔吐泄瀉,飲食不下等症。」
- 《方劑辭典》:「發七情。惱怒相沖。諸氣痞塞。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七情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 《壽世保元》:「及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 《雲林神彀》:「傷食夾氣感寒涼」;「肚腹脹痛,感冒夾食,或兼氣腦」
這些醫案都提到了情志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方中柴胡、烏藥、香附皆能疏肝理氣解鬱,其中柴胡「疏肝解鬱,和解少陽」,香附「理氣解鬱,止痛散結」,烏藥「行氣止痛,疏肝解鬱」。
4. 其他證候
此外,行氣香蘇散還被用於治療以下證候:
- 偏墜氣痛:《萬病回春》:「治偏墜氣疼痛,初發憎寒壯熱甚效。」《古今醫鑒》:「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
- 眼疾:《眼科錦囊》:「治感冒。胸痞。腹痛。或大人小兒。夏月患雀目者。及眼珠膨脹初起者。」
總結
綜合上述醫案分析,行氣香蘇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
- 發表散寒:針對外感風寒,通過麻黃、紫蘇葉、羌活等藥發汗解表,疏散風寒。
- 消食導滯:針對內傷飲食,通過蒼朮、陳皮、枳殼等藥燥濕運脾、理氣消食。
- 疏肝理氣:針對情志因素導致的氣機鬱滯,通過柴胡、烏藥、香附等藥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作用,行氣香蘇散能夠有效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氣機鬱滯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代醫案,現代臨牀應用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照搬古方自行用藥。
傳統服藥法
香附(去毛,酒煮)6錢,紫蘇4錢,台烏3錢,陳皮3錢,川芎3錢,當歸3錢,制乳香3錢,制沒藥3錢,漂蒼朮2錢,枳殼(麩炒)2錢,甘草2錢。
傷在手,加白芷;在腰;加杜仲;在足,加懷膝;惡寒加羌活、龜版;大小便不通,加懷通、大黃;惡血衝心,加蘇木、桃仁,或加黑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内伤生冷厚味坚硬之物,胸腹胀满疼痛,及外感风寒湿气,发热恶寒,遍身酸痛,七情气逆,呕吐泄泻,饮食不下等症。但本方不宜长期服用,以免损伤正气。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香蘇散,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香附(去毛,酒煮)6錢,紫蘇4錢,台烏3錢,陳皮3錢,川芎3錢,當歸3錢,制乳香3錢,制沒藥3錢,漂蒼朮2錢,枳殼(麸炒)2錢,甘草2錢。 主治:跌打損傷,閃挫腰腹手足,及一切鬱結滯氣,俱可行散,氣行則瘀血不結聚爲害。
行氣香蘇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引三山陳氏方。 組成:紫蘇1錢,柴胡8分,陳皮8分,香附(醋炒)1錢,烏藥8分,川芎8分,羌活8分,枳殼8分,蒼朮8分,麻黃1錢,甘草3分。 主治: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酸痛,七情氣逆,嘔吐泄瀉,飲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