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香蘇散

HANG QI XIANG S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7%
脾經 15%
胃經 13%
膀胱經 7%
心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4%
腎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之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亦能緩解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
  2.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肺氣鬱閉,氣道阻塞,從而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在行氣香蘇散中,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所致的氣機阻滯,緩解咳嗽、胸悶、氣痛等症狀,發揮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止痛的功效。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因有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機流通,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行氣香蘇散中其他藥物如香附、蘇梗等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柴胡與之配合,可以增強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進一步緩解患者症狀。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寬中: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陳皮,可與香附、蘇葉等藥物共同行氣寬中,疏肝解鬱,幫助氣機流通,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

2. 和中降逆: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加入陳皮,可與半夏、茯苓等藥物共同和中降逆,消除痰濁,防止氣逆上湧,進一步緩解胸膈滿悶、噁心嘔吐等症狀。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之功效,可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對於氣滯血瘀、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活血化瘀: 香附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進而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香附在行氣香蘇散中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方中加入烏藥,可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脘腹冷痛等症狀。
  2. 溫脾散寒:烏藥亦能溫脾散寒,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烏藥,不僅有助於行氣止痛,同時也有助於溫脾散寒,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活血,止痛解鬱。方中以香蘇散為基礎,主治胸悶、氣滯、心煩等症,川芎的加入可增強行氣止痛之力,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有助於舒緩胸悶氣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暢經絡的效果。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邪、通絡止痛之效。方中因風寒濕邪阻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難忍,羌活可散寒解表,驅散風寒濕邪,使經絡通暢,緩解疼痛。
  2. 配合香蘇,增強解表之力: 香蘇辛溫,善於行氣解表,而羌活亦有辛溫解表之效,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解表之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化痰: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破氣消積、行滯化痰的功效。本方以香蘇、紫蘇葉等芳香之品宣肺散寒,而枳殼則可助其行氣止痛,並化解痰濁,使氣血暢通,痰涎易於排出。
  2. 理氣和胃:本方以蘇葉、香薷等溫熱之品解表散寒,但亦易傷胃。枳殼可理氣和胃,緩解蘇葉等辛溫之品對胃的刺激,避免其損傷脾胃。同時,枳殼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蒼朮,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氣機不暢的病症有較好的療效。行氣香蘇散所治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都與痰濕阻滯有關,蒼朮的加入能有效化解痰濕,疏通氣機。
  2. 健脾燥濕:蒼朮還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對於因脾胃濕阻,而導致的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蒼朮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行氣香蘇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此方多用於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者,麻黃可宣散肺氣,使寒邪外解。
  2. 通竅止痛:麻黃亦可通鼻竅,散寒止痛。此方中加入香蘇等芳香開竅之品,更能促進麻黃通竅止痛之效,用於鼻塞頭痛,效果顯著。

麻黃性溫,可助陽氣升發,故行氣香蘇散中加入此藥,可使藥性協調,發揮更佳療效。

行氣香蘇散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方中香蘇散辛溫燥烈,易傷陰耗氣,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藥毒,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香蘇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甘草能增強方中其他藥物的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功效,使藥力更強,效果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行氣香蘇散」

組成:

  • 紫蘇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
  • 柴胡: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功效:

  • 內傷生冷食物、味道濃烈食物、油膩食物、硬食物,胸口、腹部脹滿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燒怕冷,全身痠痛,七情刺激導致氣逆,嘔吐腹瀉,吃不下東西。

藥性分析:

  • 紫蘇葉 辛溫,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 柴胡 苦微寒,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傳統代功效。
  • 陳皮 苦溫,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香附 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烏藥 辛溫,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 川芎 辛溫,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羌活 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枳殼 苦寒,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蒼朮 苦溫,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麻黃 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甘草 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臨牀應用:

  • 行氣香蘇散常用於治療內傷生冷食物、味道濃烈食物、油膩食物、硬食物,胸口、腹部脹滿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燒怕冷,全身痠痛,七情刺激導致氣逆,嘔吐腹瀉,吃不下東西等症狀。

總結:

  • 行氣香蘇散是一味中藥方劑,由紫蘇葉、柴胡、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甘草等組成,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補陽、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內傷生冷食物、味道濃烈食物、油膩食物、硬食物,胸口、腹部脹滿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燒怕冷,全身痠痛,七情刺激導致氣逆,嘔吐腹瀉,吃不下東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香附(去毛,酒煮)6錢,紫蘇4錢,台烏3錢,陳皮3錢,川芎3錢,當歸3錢,制乳香3錢,制沒藥3錢,漂蒼朮2錢,枳殼(麩炒)2錢,甘草2錢。
傷在手,加白芷;在腰;加杜仲;在足,加懷膝;惡寒加羌活、龜版;大小便不通,加懷通、大黃;惡血衝心,加蘇木、桃仁,或加黑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内伤生冷厚味坚硬之物,胸腹胀满疼痛,及外感风寒湿气,发热恶寒,遍身酸痛,七情气逆,呕吐泄泻,饮食不下等症。但本方不宜长期服用,以免损伤正气。

相關疾病


嘔吐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怕冷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香蘇散,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香附(去毛,酒煮)6錢,紫蘇4錢,台烏3錢,陳皮3錢,川芎3錢,當歸3錢,制乳香3錢,制沒藥3錢,漂蒼朮2錢,枳殼(麸炒)2錢,甘草2錢。 主治:跌打損傷,閃挫腰腹手足,及一切鬱結滯氣,俱可行散,氣行則瘀血不結聚爲害。

行氣香蘇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引三山陳氏方。 組成:紫蘇1錢,柴胡8分,陳皮8分,香附(醋炒)1錢,烏藥8分,川芎8分,羌活8分,枳殼8分,蒼朮8分,麻黃1錢,甘草3分。 主治: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酸痛,七情氣逆,嘔吐泄瀉,飲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