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鬱散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溫,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 行氣消脹: 青皮入脾經,能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消除因氣機阻滯所致的腹脹、食積等症狀。
綜上所述,青皮在香鬱散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消脹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等症狀的效果。
香鬱散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疏肝解鬱: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解鬱調暢,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情緒抑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行氣止痛:香附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對於肝鬱氣滯導致的疼痛,如乳房脹痛、痛經等,有舒緩作用。
因此,香附加入香鬱散中,可發揮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效,有助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病症。
香鬱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鬱金性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鬱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鬱金可有效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疼痛,鬱金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心胃氣痛」,屬中醫「胃脘痛」「肝胃氣滯」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犯胃,導致氣機阻滯不通而痛。方中強調「止痛」效果,尤其針對氣滯型疼痛,推測其適應症狀應見胃脘脹痛、噯氣頻頻、胸脅悶脹等肝胃不和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青皮橘子(青皮):
- 性味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為行氣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氣,消乳腫,疏肝膽」,其破氣之力專攻肝鬱氣滯,能直折橫逆之肝氣,解胃脘痞滿。
香附:
- 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古人譽為「氣病之總司」。李杲言其「治一切氣」,擅長疏肝解鬱、理氣寬中,《本草正》稱其「通行十二經氣分」,與青皮協同增強行氣止痛之效,尤善調理氣機升降。
鬱金:
- 辛苦寒,歸肝心膽經,為血中氣藥。《本草備要》指出其「行氣解鬱,涼血破瘀」,既能助香附疏肝,又防青皮香附溫燥太過,兼顧氣滯日久化熱之潛在病機。其活血特性可微調氣滯所致血絡不暢。
炮製原理深析:
- 九蒸九曬:
反覆蒸曬使藥性由辛烈轉為柔和,減少耗氣傷陰之弊。蒸法藉水氣溫潤滲透,令香附、鬱金之藥性深入橘皮,形成協同載體;曬(或風吹)則取其風化升散之性,強化疏泄肝鬱之功。 - 薑艾火煨:
生薑辛溫散寒,艾絨溫通經絡,三次火煨意在借火性溫運藥氣,直達中焦。此工藝暗合「火鬱發之」之理,針對氣鬱日久可能夾寒或經絡凝滯的病機,增強溫通止痛之效。
整體方義:
全方以青皮為君破氣開鬱,香附為臣調暢氣機,鬱金為佐兼防化熱。炮製法使藥性與橘皮融合,藉其芳香醒脾之性引藥入胃,形成「肝胃同治」格局,符合「治肝可以安胃」的古代治療思維。針對情志抑鬱、氣機壅滯所致的胃痛,透過行氣為主、輔以微調血分,達到「氣行則痛止」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青皮橘子100個,香附1斤,鬱金4兩。
止痛。
先將橘子鋪大蒸籠內,蒂眼朝上,用新布墊底,再將香、鬱二味研末摻入,於挨晚時蓋好,蒸極透熟,每橘蒂眼上放生薑一薄片,薑上加艾絨一小團,將艾燒燃,燒過另煥薑艾,連燒三次,曬過一天,次晚再蒸,接連蒸曬九次,每蒸一次,照前法連燒三次,無日曬,即風吹亦可,制好用瓷瓶收貯。
每服連橘帶藥共1錢,用水煎,1服可煎兩3次。宜於冬天配制,以免霉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鬱散, 出處:《驗方新編》卷三。 組成:青皮橘子100個,香附1斤,鬱金4兩。 主治:止痛。主治:心胃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