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牛黃清心丸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主治溫熱之邪,內陷心包證。身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舌質紅絳,脈細數或弦數,以及小兒高熱驚厥。
本方所治之證,為溫病熱陷心包,小兒高熱痙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神明被擾,心竅閉塞,則身熱煩躁,甚則神昏譫語;心主火而惡熱,肝上風血善動,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有小兒高熱驚厥。
本方為「心熱神昏」而設根據《黃帝內經》「熱者寒之、溫者清之」與「開之發之」的原則,治以清解心包熱毒,芳香開竅為主,佐以鎮驚安神。
方中牛黃氣香味苦性涼,善消心、肝大熱,透達包絡之邪,既能清熱解毒,義善豁痰開竅。
黃連、黃芩、山梔皆苦寒之品,善清熱瀉火解毒,助牛黃清心解毒。由於本方重在清心開竅,故二味清熱瀉火藥中,唯有黃連用量最重,取其清心火之專長,又鬱金辛苦而涼,歸心、肝經,善涼血清心,行氣解郁,助牛黃清心開竅,亦為臣藥。
朱砂寒涼言鎮,清心,安神,定驚,為方中佐藥。諸約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功。
注意事項:本方有毒,慎用。
傳統服藥法
上研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燈心湯下(現代用法:共研細末,煉白蜜為丸,每丸1.5g,每次服2丸,一日2~3次,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痰熱壅盛,邪盛氣實的閉證,脫證禁用。 本方藥多苦寒,當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清心丸,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真牛黃、犀角、羚羊角、辰砂、陳膽星、天竺黃、麝香、薄荷、雄黃、防風、冰片。 主治:痰迷心竅。
牛黃清心丸,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黃連(生)5錢,黃芩3錢,山梔仁3錢,鬱金2錢,辰砂1錢半,牛黃2分半。 主治: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主治:溫邪內陷,熱入心包,痰涎壅塞,煩熱神昏,譫語抽搐。痘疹心熱神昏。
牛黃清心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牛膽南星1兩,麝香5分,珍珠5分,冰片5分,黃連末2錢,防風末1錢,荊芥末1錢,五倍末1錢,桔梗末1錢,玄參1錢,茯神1錢,當歸1錢,雄黃2錢,輕粉3分,天竺黃1錢,犀角末1錢。 主治:開關解熱。主治:弄舌喉風,鎖喉毒。初生於耳前聽會穴,形如瘰癧,漸攻咽喉,腫塞疼痛,妨礙飲食。
牛黃清心丸, 出處:《活人方》卷一。 組成:西牛黃3錢,犀角尖(銼末)5錢,羚羊角(銼末)2錢5分,茯神3錢5分,當歸身(酒洗,焙乾)3錢7分5厘,川芎3錢5分,白芍(酒潤,炒黃)3錢7分5厘,阿膠(蛤粉炒珠)4錢3分7厘,真神曲(炒)2錢5分,甘草(生用)1兩2錢7分,柴胡3錢2分,防風3錢7分5厘,桔梗3錢2分,杏仁(去皮尖)3錢2分,黃芩3錢7分5厘,黃連4錢3分7厘,蒲黃3錢1分5厘,白蘞1錢9分,乾薑1錢9分,肉桂4錢3分8厘,冰片2錢5分,麝香2錢5分,雄黃2錢,黑棗25枚(去皮核)。 主治:中風後氣虛,事冗心勞,諸火內亢,風痰壅塞,神昏氣亂,眩暈肢麻。
牛黃清心丸,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白芍藥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黃芩1兩半,當歸(去苗)1兩半,防風(去苗)1兩半,白朮1兩半,柴胡1兩2錢半,桔梗1兩2錢半,芎藭1兩2錢半,白茯苓(去皮)1兩2錢半,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黃,别研)1兩2錢半,神曲(研)2兩半,蒲黃(炒)2兩半,人參(去蘆)2兩半,羚羊角(末)1兩,麝香(研)1兩,龍腦(研)1兩,肉桂(去粗皮)1兩7錢半,大豆黃卷(碎,炒)1兩7錢半,阿膠(碎,炒)1兩7錢半,白蘞7錢半,乾薑(炮)7錢半,牛黃(研)1兩2錢,犀角(末)2兩,雄黃(研,飛)8錢,乾山藥7兩,甘草(銼,炒)5兩,金箔1200箔(400箔爲衣),大棗100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主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鬱,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戚,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小兒五癇天弔,急慢驚風,潮熱發搐,頭目仰視,或發痘疹,鬱結不出,驚過昏迷,一切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