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膏

牛黃膏

NIU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肺經 22%
肝經 17%
腎經 11%
脾經 10%
膽經 5%
胃經 4%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膏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驚厥抽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2. 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牛黃能疏散風熱,消腫止痛,對外感風熱、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亦有較佳療效。

因此,牛黃膏中加入牛黃,可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牛黃膏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能有效抑制因熱毒或心神不寧所致的頭暈、頭痛、煩躁、失眠等症狀。

2. 外用散瘀消腫: 硃砂外用可散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燒燙傷等外傷。

牛黃膏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鬱金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利濕消腫之效。牛黃膏中加入鬱金,有助於清熱解毒,消散因熱毒所致的腫痛,配合牛黃、珍珠等藥材,更能有效消腫止痛,治療外傷感染、熱毒瘡瘍等病症。
  2. 活血化瘀:鬱金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牛黃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鬱金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牛黃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牛黃膏中其他藥物如雄黃、硃砂等,性較寒燥,容易傷胃,而甘草能起到緩解這些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與牛黃等藥物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牛黃膏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牛黃膏多用於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能活血化瘀,緩解熱毒所致的局部腫痛。因此,加入牡丹皮能增強牛黃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並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牛黃膏主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此證出自中醫溫病理論,多指婦女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熱邪乘虛內陷血室(子宮或肝經),擾亂神明,導致精神狂躁、神志不清等症狀。此類病症常見於傷寒、溫病過程中,屬於熱邪深入血分,上擾心神的危重證候。

組成分析及邏輯推理

  1. 牛膽南星(主藥):

    • 以牛膽汁製南星,增強其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之效。牛膽性寒,能清肝膽之熱;南星燥濕化痰,經牛膽炮製後減其燥烈之性,轉為涼潤,適用於熱極生風之證。
    • 臘月製作並隔年使用,可能意在減毒、緩和藥性,使其性質更穩定。
  2. 全蠍、僵蠶、蟬蛻(息風止痙):

    • 全蠍(炒製去毒)、僵蠶(去絲嘴炒)、蟬蛻(去足)均為蟲類藥,擅長平息肝風、解痙定搐,針對熱極動風引起的狂躁、痙厥。
    • 此三藥合稱「蟲類三甲」,協同增強通絡止痙之效。
  3. 白附子、天麻、防風(祛風化痰):

    • 白附子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助牛膽南星化痰開竅;
    • 天麻(煨製)平肝息風,防風散外風兼清內熱,二藥協調內外風邪,緩解熱極風動之象。
  4. 蒸棗肉為丸

    • 紅棗甘溫補脾,調和諸藥峻烈之性,兼護胃氣。
    • 以荊芥、生薑煎湯送服:荊芥散血分風熱,生薑辛散助藥力通行,二者引藥入血分,兼解表邪。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化痰、息風開竅」為核心:

  • 清熱:牛膽南星、蟬蛻清肝膽及血分鬱熱。
  • 化痰:牛膽南星、白附子化解痰熱蒙蔽心竅。
  • 息風:全蠍、僵蠶、天麻等平息內風,控制痙厥狂躁。
  • 透邪:防風、荊芥、生薑使內陷之熱邪外透,避免閉門留寇。

整體適用於「熱邪內陷血室,痰熱夾風上擾神明」之證,通過多層次調節風、熱、痰,恢復心神清明。

傳統服藥法


牛膽南星(用黃枯牛膽,臘月粉南星修合,風乾,隔1年用。牛膽須入2-3次者佳)2錢半,全蠍(去毒,炒)2錢半,蟬蛻(去足)2錢半,僵蠶(去絲嘴,炒)1錢半,白附子1錢半,防風1錢半,天麻(煨)1錢半。
上為細末,蒸棗(去皮核、取肉)研為丸,如小豆大。
食遠用荊芥、生薑同煎湯研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尿失禁疥癬大便秘結癲癇癲狂狂躁卵巢炎百日咳腦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病毒性腦膜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大腸激擾綜合症四肢抽搐乾眼症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膏,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牛黃2錢半,朱砂3錢,鬱金3錢,腦子1錢,甘草1錢,牡丹皮3錢。 主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

牛黃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雄黃7兩半,朱砂1兩,蛤粉7兩半,人參5兩,茯苓5兩,甘草2兩半,龍腦半兩。 主治:小兒風熱。

牛黃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 牛黃膏(《普濟方》卷三七四引《衛生家寶》。)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衛生家寶》。組成:鬱金1錢,天南星1錢,粉霜1錢,巴豆7粒(連殼)。主治:鎮驚化涎。 。 主治:鎮驚化涎。

牛黃膏,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 牛黃膏(《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組成:綠豆粉2兩,牛黃1錢(另研),腦子少許,甜消3錢,甘草末半錢,硼砂2分半,一方朱砂半錢。主治:治驚化痰,祛邪熱,止涎嗽。 。 主治:治驚化痰,祛邪熱,止涎嗽。

牛黃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牛膽南星(用黃枯牛膽,臘月粉南星脩合,風乾,隔1年用。牛膽須入2-3次者佳)2錢半,全蠍(去毒,炒)2錢半,蟬蛻(去足)2錢半,僵蠶(去絲嘴,炒)1錢半,白附子1錢半,防風1錢半,天麻(煨)1錢半。 主治:小兒風癇迷悶,抽掣涎潮。

牛黃膏,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 牛黃膏(《局方》卷十。)出處:《局方》卷十。組成:蛤粉(研飛)200兩,牙消(枯研)10兩,朱砂(研飛)10兩,人參25兩,雄黃(研飛)75兩,龍腦(研)4兩,甘草(爁)50兩,金箔200片,銀箔200片(爲衣),牛黃2兩(别研)。主治:治驚化涎,涼膈鎮心,祛邪熱,止痰嗽。 。 主治:治驚化涎,涼膈鎮心,祛邪熱,止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