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丸

牛黃丸

NI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0%
肺經 19%
脾經 11%
腎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3%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丸中包含牛黃,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息風止痙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中風昏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提升藥效,相輔相成:牛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例如與雄黃、麝香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

牛黃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牛黃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癲癇等症,硃砂可起到清熱鎮驚的作用,使患者神志清醒,心神安定。
  2. 解毒散瘀: 硃砂還具有解毒散瘀的作用。牛黃丸中常加入其他藥物,如牛黃、麝香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硃砂可助其增強解毒散瘀的效果,緩解病情。

牛黃丸中加入丹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丹參味苦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牛黃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痰熱驚厥等症,丹參可輔助清熱涼血,並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恢復神志。

二、協同作用,增效減毒:牛黃丸中含有牛黃、麝香等貴重藥材,藥性偏燥烈,而丹參性寒涼,可以緩解其燥烈之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並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牛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

牡丹皮味苦、辛,性寒,入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之性,可解熱毒,並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熱性病症。此外,其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在牛黃丸中,牡丹皮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熱病、神昏、驚厥、中風、口噤、痰熱內盛等症的效果。

牛黃丸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鬱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牛黃丸主治熱病神昏、癲癇發狂、中風痰厥、口噤不語等症,鬱金的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作用可輔助牛黃、麝香等藥物,加強其治療效果。
  2.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鬱金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牛黃丸中包含鬱金,可使藥效更加全面,提高治療效果。

牛黃丸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開竅醒神: 冰片性涼,味辛,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清熱解毒之效。牛黃丸主治神志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冰片可與牛黃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

2. 消腫止痛: 冰片亦有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疼、目赤、咽痛等症狀。牛黃丸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冰片可增強其消腫止痛之效。

牛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牛黃丸中多為性烈之藥,如雄黃、硃砂等,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諸藥,緩解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藥效,保護脾胃:甘草能增強牛黃等藥物的藥效,並保護脾胃不受損傷。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緩和藥性、解毒的功效,可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保護脾胃不受藥物毒性的影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主治「婦人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此症見於熱性病(如傷寒或溫病)過程中,邪熱乘虛入於胞宮血室,擾亂神明,以致出現神志狂亂、言行失常、不識親疏等類似精神症狀的急重病證。此類病症多因外感熱邪未解,適逢經期或產後,血室空虛,熱與血結,上攻心神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要藥物分析

    • 牛黃(1錢):苦涼,入心、肝經,為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要藥。能清心包之熱、解血分之毒,兼能鎮靜安神,針對熱邪擾心所致的神昏譫狂。
    • 麝香(半錢):辛溫香竄,通行十二經,具開竅醒神、活血散結之功。其性走竄,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助牛黃開竅醒神,共為君藥。
    • 蟾酥(半錢):辛溫有毒,善解毒消腫、開竅辟穢。其性烈而速,能助牛黃、麝香通閉解結,對熱毒壅盛所致的神昏有協同作用。
    • 巴豆(7枚,製):大辛大熱,峻下逐寒、破積攻痰。此方中巴豆經油炸(去油製霜),減其峻烈之性,保留其攻逐痰瘀、通利竅閉的作用,旨在排出血室熱毒結滯。
  2. 配伍邏輯

    • 清熱開竅為主,攻逐瘀毒為輔:牛黃、麝香、蟾酥三藥相配,形成「涼熱並用」之勢,既能清解血室熱毒,又藉辛香之性開閉醒神;巴豆製霜後毒性減而通腑瀉熱之力存,使熱毒從下而泄。
    • 「以毒攻毒」思路:全方多為有毒之品(牛黃、蟾酥、巴豆),但針對熱毒深伏血室、痰瘀蒙蔽心竅的急症,以峻猛之藥直折病勢,體現「急病用猛藥」的治療原則。
  3. 丸劑設計原理

    • 蒸餅為丸,黃米大:以澱粉質載體緩和藥性,延緩吸收,避免毒性過烈;小劑量(每次2丸)漸消,防止傷正。
    • 冷薑醋湯送服:薑醋辛酸合用,既能反佐牛黃、蟾酥之寒涼,防止冰伏邪氣,又可散結行氣、助藥力通行血脈。空腹服用使藥力速達下焦血室。

三、治療機制推論
此方通過多重途徑發揮療效:

  1. 清熱解毒:牛黃直接清除血室熱毒,切斷狂躁之源。
  2. 開竅醒神:麝香、蟾酥開啟心竅,恢復神明認知功能。
  3. 通腑瀉瘀:巴豆導熱毒痰瘀從腸道而出,使邪有出路。
    全方體現「涼開」與「溫通」並舉的配伍特色,適用於熱毒內閉、痰瘀交阻的實證閉證,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傳統服藥法


牛黃1錢,麝香半錢,蟾酥半錢,巴豆7枚(去皮心,清油內煎令紫色,取出,用新瓦盆子內出油)。
上為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2丸,空心以冷薑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雙眼視力迅速下降,甚至視力喪失皮膚瘀血斑疹腹股溝痛面色發青昏迷丹毒口頰潰爛幼兒丹痧小便顏色偏黃舌頭僵硬,活動不靈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子癇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幼兒青盲大便失禁大便膿血身體發熱四肢冰冷鼻竅紅腫睡眠時磨牙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三。 組成:大黃1兩,白牽牛(頭末)半兩。 主治:上焦熱,臟腑秘結。

牛黃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朱砂(水飛)1分,輕粉1分,牛黃1分,僵蠶3個,全蠍1個。 主治:小兒驚風。

牛黃丸,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牛黃(真者,研細)3錢,象牙末3錢,白僵蠶2錢,紅鉛2錢,冰片5分,明礬2錢。 主治:梅瘡。

牛黃丸,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葛根(炒)1兩,防風3錢,山梔仁3錢,甘草3錢,黃芩(炒)3錢,麝香1字。 主治:膈熱,煩悶仲悸。

牛黃丸, 出處:《病機沙篆》卷下。 組成:牛黃2錢5分,朱砂3錢,丹參3錢,丹皮3錢,鬱金3錢,冰片1錢,甘草1錢。 主治:婦人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丸, 出處:《陳氏幼科秘訣》。 組成:枳實1兩,黃連1兩,膽星2兩,天竺黃5錢,天麻5錢,僵蠶3錢,全蠍3錢,雄黃3錢,龍齒(煅)3錢,牛黃1錢,麝香錢半,冰片錢半。 主治:小兒臍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